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布林什維克繼承人而得到確認。法國在1917年兵變之後已經不再是西線協約國中最大的軍事強國,而且把西線的主要部分拱手交給英國,就象貝當所說的,滿足於“等待美國人和坦克”。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德國已經無力再在軍事上進行反抗;但是它的情況還不同於俄國的痙攣驚厥和法國的精疲力竭。俄羅斯帝國的瓦解比德意志帝國更富有戲劇性;它失去的領土更多;它在內戰中陷於分裂,最高權力為革命集團不穩定地掌握著,這個集團的成功是以被國際社會完全排除在外的代價換取的。法國是一個比俄羅斯更文明,社會更復雜的國家,成了戰爭的主要犧牲者:它的最富饒的領土夷為荒地,人口減少在加速。在德國,由帝國向共和國的過渡在沒有任何社會大變動的情況下就實現了,帝國的團結得到加強,1918年的“革命”提供了不是革命的革命的範例;統治階級、軍隊、政府機構都不受干擾地保持統治。

德國地位的主要變化是由東歐另外兩個軍事王國的消失造成的,一個是俄國,是由德國自己毀掉的,第三個是奧匈帝國,過去曾是它自己的夥伴。從維也納會議以來,德國就面向西方。它的注意力在萊茵河,有爭議的邊境省份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它的東北邊界一百年來沒有出過問題。它同俄國隔著被瓜分的波蘭國,並沿著波希米亞的山地邊界轉回到西方和南方。但是這個表面上已經解決了的邊界隱藏著弱點和變態,因為普魯士國家同德意志民族在範圍上有區別,它們只是在俾斯麥的帝國中暫時地會聚在一起。1815年的德意志聯邦繼承了古代神聖羅馬帝國的邊界,一方面包括了哈布斯堡皇帝的奧地利和波希米亞領土,另一方面又放棄了普魯士國王的波蘭各省。1866年德意志邦聯解體,由北德意志聯邦所取代,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擁有波蘭領土而放棄波希米亞和奧地利的德國。最後在第二帝國中屹立的普魯士…德國,包含著五分之一的波蘭民族,卻排除了奧地利和蘇臺德區的一千萬德意志人。這是由於執行小德意志政策的結果,這是俾斯麥終身爭取和維護的微妙平衡。這樣就需要在普魯士的波蘭各省維持普魯士貴族的統治,並在德意志居民和他們的馬扎爾人同盟者的控制下維持哈布斯堡君主國作為一個獨立而多民族的國家。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來的東歐革命,把這兩專案標都給毀了。俄羅斯帝國的滅亡意味著波蘭的解放和失去普魯士的波蘭各省。哈布斯堡帝國的滅亡意味著奧地利和波希米亞的德意志人漂泊不定,並意味著實行大德意志政策,把所有的德意志人包括在一個國家之中終於有了可能。東歐一連串的民族國家的出現,從芬蘭到阿爾巴尼亞,都為德國在它的東部邊界上提供了全新的勢力安排。法國從路易十四到拿破崙,一直能夠擴充套件它的東部邊界,兼併由弱小公國組成的緩衝地區。現在為德國在東方開放了一個相似的緩衝地區。它首先是在1918年透過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建立的,這個條約把芬蘭、波羅的海國家,俄屬波蘭,比薩拉比亞、烏克蘭和高加索從俄國分開。“在二十世紀,在向東再去五百英里的地方,我們看見了拿破崙萊茵聯盟計劃的新翻版。”暫時,這個德園計劃由於在西方被擊敗而受到挫折,但是德國東部邊界的新情況仍舊存在;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德國朝著這一方向的擴張是肯定的。

德意志共和國的領導人可以預設失去阿爾薩斯…洛林並接受同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西部新邊界。他們卻不能同意東部的讓與——失掉但澤;把西普魯士和波森割讓給新的波蘭國家,把東普魯士從帝國身上割去,把上西里西亞割讓給波蘭;把奧地利和波希米亞的德意志人從帝國分割出去。施特雷澤曼1925年在一封著名的致前王儲的信中規定:

德國外交政策在近在眼前的將來面臨的三大任務—— 首先是在德國能夠忍受的意義下解決賠償問題,保證和平,這是恢復復我們國力的保證'?前提'。

第二,保護在國外的德意志人,有一千到一千二百萬我們的同族正在外國的土地上,生活在外國的枷鎖之下。

笫三項大任務是重新調整我們的東部邊界;收復但澤、波蘭走廊和修改上西里西亞的邊界。

在背後還存在著同德意志的奧地利統一問題,雖然我很明白這樣不僅不能給德國帶來好處,而且會使德意志帝國的問題變得嚴重地複雜化。

1925年的洛迦諾條約展示了德國政策的這個總方針。上述條約透過對法德邊界和比利時德國邊界的相互保證,以及對非軍事地區的共同保證.來穩定德國的西部邊界。但是,德國拒絕作出類似保證來接受東部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