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爾海峽應在國際保證下對所有國家的船隻和貿易開放”,但在美國拒絕對黑海海峽實行委任統治時,海峽即由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共同佔領,這就意味著英國作為最大的海軍國家佔有優勢和其他兩個國家對它產生日益增長的猜忌。根據協約國1920年強加於土耳其的塞夫勒條約,東色雷斯(包括加利波利和馬爾馬拉海北岸的大部分)劃歸希臘,於是前土耳其歐洲部分擁有主權的土地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腹地了。透過海峽完全自由的航道第一次確立了,一個相當於多瑙河歐洲委員會的管理海峽的海峽委員會也成立了,海峽兩岸,不論是希臘所屬或土耳其所屬,都成為非軍事區,在該區內只有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才得駐軍。

塞夫勒條約從未獲得批准,隨著土耳其的基馬爾復興,這個條約就立即作廢了。西方國家在海峽的優勢所產生的反應便是民族主義的土耳其與蘇維埃俄國於1921年在莫斯科簽訂盟約,盟約宣稱海峽的自由,應由海峽和黑海沿岸國的會議制定的法規給予保證,也就是說要排除西方國家,而讓土耳其和俄國有主要發言權。土耳其人於1922年趕走了安納托利亞的希臘入侵者,並把自己的軍隊推進到海峽非軍事區並直達查納克,這時法國和義大利都背棄了英國,塞夫勒解決方案的基礎從此不復存在。1922年的穆達尼亞停戰協定所體現的是一種妥協,協約國承認東色雷斯應歸還土耳其,土耳其則接受英國關於海峽自由的概念。在其後的洛桑會議上,西方國家和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就成為最主要的了,土耳其則處於超然地位。西方國家要求海峽對一定數目的軍艦開放,這樣它們便可以進入黑海,代價是同樣地允許俄國艦隊進入地中海;俄國則要求海峽對所有軍艦一律不得開放。土耳其願意同西方國家達成協議,東色雷斯交還土耳其,1923年的洛桑條約包括載有下列條款的海峽公約:(1)確立商船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自由航行權;(2)和平時期所有軍艦均得自由航行,但任何國家不得派遣較沿岸國最大艦隊更大的艦隊駛入黑誨(這就是說,任何大於蘇聯艦隊的一支單獨艦隊雖然不得透過海峽,但持有敵意的艦隊合在一起還是可以透過);(3)只有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才實行非軍事化(不象塞夫勒條約那樣把馬爾馬拉海岸也規定為非軍事區);(4)建立國際海峽委員會以監督有關軍艦通航條款的履行;(5)對土耳其安全的保障是,允許它在戰時作為交戰國的一方得對敵國船隻封閉海峽,由英、法、意、日共同保證海峽的自由通航和非軍事區的安全。這個條約在西方國家的優勢和土耳其的國家利益之間取得了平衡,蘇俄在提出抗議後還是在條約上籤了字,但不予批准。

由於英國和土耳其在摩蘇爾問題上,以及土耳其和伊拉克在邊界線上利益衝突的結果,俄國和土耳其之間恢復了外交聯絡,並於1925年在巴黎簽訂了俄土友好中立條約。此後在東歐國家中,唯有土耳其,透過其戰略地位的力量及其政策的明智和清醒,又憑它不偏向於任何一方的態度,能夠成功地執行其獨立路線,同時又與所有相鄰的大國維持了還算不錯的關係,其中對它最重要的大國是俄國和英國。

協約國的大國確認並建立了東歐諸小國,把它們作為對付布林什維克俄國的屏障,對戰敗的德國則作為一種抗衡的勢力。這一體制的核心是波蘭。波蘭由於其人口比東歐任何其他國家多一倍,又憑著它在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是東歐主要大國的歷史傳統,這時希望躋身於大國之列了。

波蘭的目的是要在波羅的海地區佔優勢。在一個短時間內,波羅的海出現了近代史上從未有過的狀況,即在它的海岸上一個大國也沒有。在1914年以前,那裡的德國海軍佔優勢,損害了第二個波羅的海大國俄國。這時俄國失去了波羅的海沿海地區,只剩下不到一百英里基本上冰封的海岸線,即位於芬蘭灣盡頭的列寧格勒。造成德國在波羅的海佔優勢的主要工具是基爾運河,凡爾賽和約規定,凡是與德國保持和平關係的國家,這條運河對它們一律開放,不過運河的主權繼續屬於德國,也就是給它恢復優勢以保證。由於波羅的海自1919年到1933年沒有一個活動力強的大國,掌握維斯杜拉河的新波蘭於是便可要求擔任這一角色。1922年10月,波蘭乘戰勝俄國的餘威,從立陶宛奪取了維爾納。正如波蘭其他暴力行為一樣,這一次也造成了許多仇恨。立陶宛因而拒絕同波蘭建立外交關係,它們的共同邊界十八年來一直處於封鎖狀態。立陶宛敵視波蘭的傳統相應地促成了它與蘇俄外交上的親善傳統,里加條約又助長了這種親善關係,因為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