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黃熱パ扒蟾�導實拿斯��蚨�分薜木�朴忠�氐醬蠊�氖種腥チ恕�
東歐政治所念念不忘的是:渴望在國際事務中的集體獨立,憧憬在政治上的自我滿足。小協約國的概念就是“由它們取得了自由的國家自己當家作主的一箇中歐組織,不要任何大國的支配勢力或控制”。這也是巴爾幹和波羅的海協議的目標。人們總是幻想在東歐建立一支自主的第三勢力,一個具有同大國相等的自衛力量的中立集團,但這個幻想從未實現。波蘭的政策曾在接連幾個階段以建立這樣一個集團為目標,或是一個波羅的海的國家集團,或是一個擴充套件到多瑙河流域以波蘭和羅馬尼亞聯盟為基礎的集團。法國在東歐的政策實在是錯誤的,因為它所要求於它的盟國的作用到頭來只有大國才能有此力量。然而一些小國合在一起的政治力量怎樣也抵不上一個大國。所設想的那種緊張壓力東歐集團是經受不住的。大國產生的離心力又太強大了,以致總有這個或那個小國把它與大國的關係放在它與它所想象的盟國的關係之上。東歐國家表現集體獨立的精神在歷史上只有一次,那是在1912年,巴爾幹聯盟為了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公然對抗列強的一致行動。但是那一次的大膽的行動是由強有力的和侵略性的目的所推動的。凡爾賽體系在東歐的歷史是一個縮影,國際聯盟在世界範圍內則是普遍的,都說明了主權國家不能長期為維護靜止的國際秩序而進行有紀律的合作。
對東歐國家來說,它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取得實際的獨立。它們不僅在政治上而且也在法律上是在一種監護的狀態下存在的。因為所有這些國家在對待其少數民族問題上都被迫承擔了國際義務,受國際聯盟的監督。此種國際奴役制度只限於東歐各國。這就引起了強烈的反感,部分原因是它侵犯了新贏得的獨立主權,特別是因為大國都不承擔此種義務。這種少數民族制度被認為是各民族同化的阻力,而且慫恿各少數民族不忠誠,削弱了國家的統一,使干涉合法化。所以有關少數民族的條約不斷遭到東歐各國政府的破壞,國聯行政院對少數民族的保護也就與國聯權威的表現每況愈下而一同喪失。代表少數民族進行干預於是便成了德國的專利,而東歐國家所受到的專橫與壓迫之苦較之在國際聯盟監督下所遭受的任何情況更甚。
東歐不團結的主要原因是大國的吸引力和影響。在東歐內部,按民族原則組成的國家有一時期是頗有穩定希望的,因為大部分國家是滿意的,其力量也足以抑制那些不滿意的。所以要求修改和約的問題就不象戰勝國之間的分歧那樣重要了。因此,在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內,波蘭的勝利的帝國主義一直起著比匈牙利被挫敗的帝國主義更大的干擾作用,而在1939年3月達於頂點時便沿著喀爾巴阡山脊實現了領土銜接。但是這些分歧只是在大國利用下才發展成為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小協約國和巴爾幹協議都不是因內部原因而是由於外來影響才瓦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匈牙利和保加利亞這兩個要求修改凡爾賽和約的國家並未彼此結成同盟,卻充當了大國的盟國。匈牙利的和約修正論者同德國的和約修正論者結合在一起了,馬扎爾人於是又恢復了他們在奧匈帝國時期所扮演的“柏林的忠順前衛”那一類角色,但是保加利亞的和約修正論者卻沒有照樣同匈牙利的結合在一起。就保加利亞而言,它先不受義大利的庇護,後又不願當德國的隨從,所以它的政策和結盟都只是限於對它的近鄰。
東歐的制度說明了一種實力均勢的全部特點。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組成了一道自然的緩衝地帶。它們背靠俄國,面對大海,這就使它們既與德國為鄰又與英國隔海相望。不過芬蘭同時也是斯堪的納維亞中立集團的前沿地區,由於它保留了瑞典的阿蘭群島,它在戰略上就與斯堪的納維亞集團聯在一起了,又由於它取得了通往北冰洋的佩薩莫走廊,它把這個集團和俄國隔開了。但自拉脫維亞以下的緩衝地帶在政冶上變得複雜起來了,因為這一地帶由雙層國家組成,以後更擴大為三層國家,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三個國家位於多瑙河在德國的源頭和它在黑海的出口之間。這個緩衝地帶的另一端也是一個內海,在那裡希臘和土耳其象波羅的海國家一樣,也有英國作為其鄰國。但與波羅的海國家相比,它們的有利條件是它們不是大陸國家而是在半島上的國家,它們與德國和俄國之間隔著整個巴爾幹半島和多瑙河流域,土耳其與俄國的共同邊界是以黑海和亞美尼亞山脈的自然屏障為標誌的;而且英國在地中海是佔優勢的國家,在波羅的海卻不是。
因此,構成東歐國際政治的因素是謀求或害怕領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