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來說,大體上只意味著三件東西——橡膠、錫和新加坡基地。實際上它比這重要得多。它是英國人和中國人的事業心在一片叢林中開闢出來的一個繁榮的現代國家;它是中國人、印度人和馬來西亞人三大人種的匯合之所;它是統治多民族社會的獨特的實驗場所。總之,馬來亞對亞洲的政治和世界戰略都具有頭等的重要意義。

促使馬來亞日臻繁榮的兩大主要行業是錫和橡膠。錫是一項歷史悠久的行業,其產量在十九和二十世紀之交有了巨大發展。橡膠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國企業從巴西帶來了種子建立的,然後為滿足新發明的汽車的需要而大力擴充套件。

為了給上述行業謀求勞動力,就需要從國外輸入勞工,因為馬來人滿足於種植自己的小農田或椰子,往往不願意去錫礦或橡膠園勞動。中國人和印度南方的人就來到了馬來亞,人數愈來愈多,到1938年,華人已和馬來人一樣多(各為二百餘萬人),印度人大約有七十萬。

工資是低的(1939年初,橡膠工業的計日工資一般為五十到七十馬來亞分,相當於一先令兩便士到一先令五便士),但已足以吸引移民勞動力。此種移民的大量湧入遲早勢必引起糾紛。到馬來亞來的印度人多半是泰米爾人,他們在橡膠園勞動,並沒有被認為是對當地人的生計的一種威脅。但華人精力過人,而且富於創業精神,那就又當別論了。華人在錫礦工作的有好多萬,在橡膠園勞動的少一些,但還有成千上萬的華人表現了驚人的才能,他們自己也當上了商人和經紀人。馬來人在經濟上愈來愈受到華人的排擠,要不是受到“馬來土地保留法”的保護,就會有大量土地落到勤勞的移民手裡。不過,華人住要的雄心壯志是賺錢,賺了錢就儘快回國,願意把行政管理交給英國人去辦。據說華人只要擠牛奶,至於這條牛抓在誰手裡,他們是無所謂的。

儘管馬來人憂心忡忡,儘管在馬來亞出生的華人在自己的出生地被視為異鄉人而心懷憤懣,這兩個種族之間——實際上是在各個種族之間——的關係在英國統治之下還是和諧的。在戰前數十年間根本沒有聽說過馬來人和華人的衝突。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緊接著的幾個月中發生的雙方衝突,是日本唆使馬來人排華政策的直接結果。這次衝突中死者數十人,殃及婦孺,成了當時動亂的一大特寫要聞。

1939年,馬來人還沒有政黨,也沒有什麼政治覺悟;馬來亞印度人的政治是輸入的,不是本國的,它所聯絡的只是印度的民族主義。隨著民族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中國國民黨在東南亞已很活躍,它鼓勵中國移民和馬來亞出生的華人都要自認是他們祖先的國家的後裔,而不是他們居住的國家的後裔。中國的國籍法是按照子女國籍決定於父母國籍的原則,而不是按子女國籍決定於他的出生地的原則。由此產生的趨勢是造成一個國中之國,主權內的主權,結果是馬來諸邦的政府不願批准國民黨在馬來亞建立組織。經中國政府多次提出正式抗議後,才於1931年達成妥協,凡在馬來亞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均被認為是合法的,但仍禁止在馬來亞設立國民黨支部。儘管如此,國民黨仍在積極活動而且是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背後的主要力量,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該會給中國匯去鉅款。國民黨還提倡抵制日貨。自稱為抗敵後援會的華人青年鼓動者企圖以直接行動強迫推行此種抵制,例如在有經營日貨之嫌的商人的貨物上塗柏油。但抗敵後援會與共產黨人關係密切,後者仇恨日本人,在這一點上他們是同國民黨一致的。

1927年中國國民黨清洗共產黨人以後,兩黨結怨甚深,互為仇敵,不過在1930年以前馬來亞共產黨還不甚重要。但自1930年以後,馬來亞共產黨的影響愈來愈大,特別是透過它操縱的所謂總工會,那是一個自己任命的組織,其活動多半是透過恫嚇。一些大規模的罷工就有總工會在後面支援。馬來亞共產黨幾乎是清一色的華人。共產黨員中也有一些是馬來人和印度人,但他們所執行的只是華人領導人的命令罷了。

由於人口的成分龐雜和華人與印度人的流動性,馬來亞的民主制度發展很慢。各政治單位的種族殊異性質也妨礙了馬來亞融合成為一個單位。1896年,馬來諸邦中有四個邦(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在英國宗主權之下結成聯邦。1909年,曼谷條約把暹羅對北部四個邦——吉蘭丹、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的宗主權交給了英國。原來希望這北部四個邦和柔佛會加入聯邦,但聯邦傾向於合併,合併後各併入單位的主權就將隨之喪失,因而阻礙了其他幾個邦加入聯邦。因此,英國人就決定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