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戰爭開始時有五十六艘潛艇,其中十艘還不能充分利用。義大利潛艇的實力也在穩步增長,據說其目標是到1941年達到一百七十艘。然而在目前,義大利的潛艇實力被強大的法國潛艇艦隊抵銷了。至少在1938年,法國潛艇的總噸數在歐洲列強中仍然是最大的。不幸的是,法國當時的社會和經濟缺陷影響了造船的速度,使得潛艇的建造和其他型別的艦隻一樣,進展緩慢。因此,雷諾在1938年12月27日告訴參議院說,法國造一艘潛艇要花十八個月,而德國只要八個月就能造一艘。同樣,儘管法國沒有條約的約束,並且早在英國還未開始建造以前就已經在建造四艘主要軍艦,可是在戰爭開始前,它只建成了其中的兩艘:1932年投產的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和1934年投產的戰列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德國則以建造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斯諾”號作為對法國的回答。義大利的回答是,建造了大吹大擂的戰列艦“浜螺”號和“威尼斯勝利”號,當戰爭爆發時這兩艘軍艦都已接近完成。
德國也有著戰列艦的大小不受條約限制的有利條件,甚至在它假裝遵守1937年7月英德海軍協定的三萬五千噸的限制以後,仍繼續以更大的規模建造“俾斯麥”號和“鐵比茨”號。同時,德國海軍的發展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嚴格支配:首先是,德國造船廠可能承擔的造船總量;其次,要打什麼型別的戰爭。雷德爾在紐倫堡供認,曾試圖建造一個小型的“平衡艦隊”,以便與其他歐洲國家的海軍抗衡,但並不打算向英國海軍挑戰。在慕尼黑會議以後,他預見到最後同英國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得不果斷而又迅速地重新檢討了他的計劃。他認為德國唯一的希望是全力以赴地建造潛艇和快速而又火力強大的水面艦只,組成獨立的艦隊,用以騷擾英國漫長的海上交通線和商船運輸。這一政策在慕尼黑事件後製定的“Z”計劃中已明白顯示出來了。然而,由於希特勒的安慰人的保證,這仍然是一個相對來說期限很長的計劃(預定的完成日期是1944…1945年),隨著戰爭明顯地日益迫近,這個計劃就不能不重新加以修訂並提前完成,以便使潛艇和戰列艦的建造得到絕對的優先權。
當戰爭爆發時,德國的艦隊已是一支強大的、結實的力量,在很好地實現雷德爾的修正過的計劃,並且比一年前更加強大了。但它仍只不過是“Z”計劃所設想的那種艦隊的一個影子,還需要經過實際處境的考驗。雷德爾記錄下了他當時的痛苦心情:
就海軍而論,要在1939年秋天同英國打一次大仗,顯然它絕不是裝備充分的。……潛艇這一武器仍然太軟弱……無法對戰爭起任何決定性的影響。何況水上力量在數量和實力上也都遠遠不及英國艦隊,以致即使是傾全力而戰,他們最多也只能做到表明他們是知道如何去英勇捐軀,甘願為今後的重建打下基礎的。
空襲預警系統的落後狀態,也許是慕尼黑危機時期英國防務中最大的弱點。一般認為,這種考慮正是要避免在1938年9月就開始戰爭的主要理由。在危機之後立即進行的改組中,1938年11月1日的任命約翰·安德森爵士為民防大臣,因此就被看作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了。而且,鑑於他的行政管理才幹素負盛名,這一任命也就被當作是吉祥的預兆了。安德森同時還負責國民志願服務隊的籌備工作,空襲預警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這一組織。一個月後,在1938年12月1日,他提出一個方案,特別規定了男女人力的志願登記和一種手冊來表明每個家庭成員如何才能最好地貢獻他們的服務。當戰爭爆發時,國民服務的普遍登記是強制實行的,但在此以前,沒有這樣做。不久後(1938年12月21日),安德森宣佈,為了使小房屋的居民免受炸彈的氣浪和彈片以及斷垣碎磚的傷害,政府將提供鋼板製成的簡易掩蔽物。這時,有很多人熱烈要求政府提供深入地下的防空洞以容納大量避難的人,並保護他們免受直接擊中的大型炸彈的傷害。但是安德森寧願繼續採取“分散”的政策,只提供家庭中的部分掩蔽物。而不搞“集中的”大型公共防空洞——很顯然,部分原因是修建深入地下的防空洞需要時間,而時間已經未不及了。
1939年3月24日公佈的民防法案標誌著民防準備工作有了一個顯著的進展,它包含著一筆二千五百萬英鎊的經費開支。這一法案授權地方當局可以自由進入私人住所執行防空工作,並徵用土地修建防空洞。它責成僱主必須為工人提供防護設施,並有關於公司新建築物結構上的預警設施和防空掩蔽室的規定。它規定了偽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