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湊巧帶兵路過!老夫不服!不信他神!”
“左將軍以為如何?”
“臣啟君上,”屠雎一拱手,“上將軍所言,老軍將士無不贊同。”
“關外大營還想攻趙?”
“正是!三萬餘將士戰死,豈能向李牧低頭!”屠雎慷慨激昂。
“啟稟君上,老臣請戰,再攻趙國!”老桓齕立即正式請命。
嬴政看看李斯又看看王翦,叩著大案沉吟不語。李斯自入關外大營,見秦王已經知曉軍情,便一直沒有說話。最要緊的原因是,李斯當初一力贊同內外分兵的方略,也從來不懷疑秦軍戰力,根本沒有想到偏師小戰竟會大敗,更沒有想過如果關外戰敗又當如何?身為長史,又是國策總謀劃者,李斯不能不從全域性思忖。目下區域性失利,翻攪在李斯心頭的便是:是否因這一區域性失利而改變全域性謀劃?具體說,五年重新整理秦國的謀劃之期是否短了?秦軍兵力以及將才,是否不足以分為兩支大軍?如果繼續對趙作戰,是繼續由關外大軍獨當還是合兵全力赴戰?思慮看似對趙戰事,實際卻牽涉著“一天下”的長策偉略如何實現的全域性。李斯之短,在於對軍事不甚通曉。當年在蒼山學館,荀子評點弟子才具,對李斯的評語是:“斯之政才,幾比商君也。然兵家之才縱橫之能,與蘇秦張儀尚不及矣!”也就是說,蘇秦張儀尚算知兵,李斯連“尚算知兵”亦不能。法政名士之所謂知兵,非指真正具有名將之能,而是指對軍旅兵爭有沒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