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趙軍與秦軍真正的一次生死大決。
遙望雲車,李牧斷然下令:“王翦親出,必給秦軍以當頭痛擊!”
“李牧親出,必給趙軍以重挫!”王翦厲聲下達了同樣的軍令。
傳令司馬尚未回程,秦軍戰鼓已經雷鳴而起。
章邯軍出動三萬,其攻關部署是:兩翼各列一方五千人的強弩兵,專一對關外兩山樹林傾瀉箭雨,壓制兩山趙軍;中央谷地的攻關大軍從後向前分作三陣:後陣為五十架大型遠射弩機,每兩架大型弩機一排(每架弩機二十人操作),連續擺成二十五排;弩機前的方陣為三千盾牌短劍的爬城銳士,每三伍(十五人)一列,排成兩百列一個長蛇陣;最前方是掃清峽谷通道的大型攻城器械兵,主要是壕溝車與大型雲梯。這是秦國新軍對趙初戰,人人發誓為秦軍兩敗復仇,士氣之旺盛無以復加。
太陽爬上了山頂,初秋的山風已經瀰漫出絲絲涼意。薄薄的晨霧已經消散,谷中的黑森森軍陣與關城兩山的紅色旌旗,盡清晰可見。異常的是兩方都沒有絲毫聲息,彷彿猛虎雄獅狹路相逢,正在對峙對視中悄無聲息地審量著對方。
“起——”
正當卯時,雲車上的章邯一聲大吼。
驟然之間,口外戰鼓雷鳴號角嗚嗚,秦軍三大強弩弓箭陣一齊發動,木梆聲密如急雨,漫天長箭呼嘯著撲向兩面山頭與正面關城。看官留意,秦軍弓弩之強,尤其是大型遠射連發弩機之強,戰國無出其右,後世亦無可比肩。蓋大型弓弩與大型長箭為冷兵器時代之遠端兵器,由訓練有素的特定士兵群操作。其用材與工藝之精良,其士兵群訓練之艱難,其製作與修葺之繁複,都導致其造價之高昂皆遠遠超過春秋時代的戰車。春秋車戰之所以每每一戰決勝負定霸權,其根本原因便在於戰車製造之昂貴,戰車兵訓練之艱難。一個擁有五千輛兵車的大國,一戰若折損兩三千輛兵車,其全部恢復成軍至少需要十餘年甚或更長。大型弩機亦然。沒有強大雄厚的財力人力,大型弩機的製造是極其艱難的。秦國自孝公商鞅變法之後,統一天下的雄心步步增長,對攻擊型兵器尤為重視。及至秦昭王之世,秦國的兵器製作已經遠居天下之首。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則是常戰兵器之精良,二則是大型兵器之數量龐大。
此刻,秦軍的三面強弩齊射,井陘山趙軍雖是身經百戰的精銳,猶自驚駭不已。秦軍大箭粗如手臂長如長矛,箭鏃兩尺有餘,簡直就是一口短劍裝在丈餘長的木杆上以大力猛烈擲出。如此粗大矛箭漫天激射,其呼嘯之勢其穿透之力其威力之強,無可比擬。
強弩齊射的同時,秦軍中央的攻關步軍立即發動。第一排是壕溝車兵,清除拒馬路障,颳去遍地蒺藜,試探出一個個陷坑而後大體填平,再飛速鋪上壕溝車,在幽暗的峽谷一路向前。通道但開,大型雲梯與攻關步卒隆隆推進,緊隨其後的大型弩機也不斷推進,連番向城頭傾瀉箭雨。如此不到半個時辰,黑色秦軍便漸漸逼近關下。關下地勢稍見開闊,秦軍立即匯聚成攻城陣勢。
饒是如此,趙軍兩山與迎面關城依舊毫無動靜。
“火箭——”章邯遙遙怒吼一聲,雲車大纛立時平掠三波。
三大箭陣倏忽停射,突然梆聲復起,大片捆紮麻紗澆透猛火油猛火油,戰國對天然石油之稱謂。秦國高奴(今延安)盛產天然石油,幾為戰國唯一。的長矛大箭帶著呼嘯的焰火直撲兩山與關城,恍如漫天火龍在山谷飛舞。片刻之間,兩山樹林一片關城陷入三面火海,燒得整個山谷都紅了起來。
“攻城——”
秦軍戰鼓再次響起,前陣十架大型雲梯一字排開隆隆推向關城,恍如一道與城等高的黑色大牆迎面壓上。此等大型雲梯後世幾乎消失,只留下單兵依次爬城的極為輕便的簡單雲梯。秦軍之大型雲梯,實際上是一輛攻城兵車。雲車底部裝有兩排鐵輪,其上是一間鐵皮包裹厚木板的通地封閉儲兵倉,可容二十餘名士兵;倉上為兩層或三層可摺疊伸展的寬大堅固的鐵包木梯,倉外裝有兩具可摺疊可伸展的寬大鐵包木梯。攻城開始,雲梯被儲兵倉士兵從裡隆隆推進,一旦靠近城牆,倉上大梯立即開啟,或鉤住城牆或獨立張梯;與此同時,儲兵倉士兵立即出倉,拆下兩邊木梯開啟奮勇靠上城牆。雲梯但近城牆,後陣爬城銳士立即發動,呼嘯鼓勇衝來從已經搭好的大梯小梯蜂擁爬上,往往一鼓作氣攻佔垛口。此刻,井陘關城頭一片殘火煙霧,十架雲梯已經靠近城牆兩尺處,後隊士兵已經發動衝鋒,紛紛爬上了大小三十架雲梯。
此時,一陣淒厲號角突然傳來,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