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接納韓國的上黨郡,共計四十一縣)、安平郡(與齊、燕接壤)據楊寬先生《戰國史·戰國郡表》,其中未錄縣數者,不可考也。。其時,郡縣制在各國並不完備,尤其是山東六國,不歸屬於郡的獨立縣與自治封地尋常可見。譬如目下之趙國,國都邯鄲周圍百里當是王室直領,再加四面邊地常因戰事拉鋸而盈縮,故所謂郡數,只能觀其大概,而非後世國土疆域那般固定明確。五大郡中,上黨郡獨當其西,南北縱貫綿延千里,幾乎遮擋了趙國整個西部。秦國大軍西來,以太行山為主軸的南北向連綿山地橫亙在前,正是天險屏障。上黨郡東北部的井陘山地帶,若從整個太行高地構成的西部屏障看,其位稍稍居北;若從背後的東部本土看,則正當趙國中央要害,譬若人之腰眼。若秦軍從井陘山突破東進,則一舉將趙國攔腰截斷,分割為南北兩塊不能通聯,趙國立時便見滅頂之災。李牧為趙軍選定井陘山為抗秦主戰場,其意正在牢牢護住中央出入口,北上可聯結雲中郡邊軍,南下可聯結邯鄲腹地各軍,從而使趙國本土始終渾然一體,以凝聚舉國之力抗擊秦軍。只要中央通道不失,無論秦軍南路北路如何得手,都得一步步激戰擠壓,趙國便有極大的迴旋餘地。

所謂居險,依據山川形勢決斷趙軍戰法也。

太行山及其上黨山地之所以為天險屏障,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道孤零零山脈。太古混沌之時,這太行山南北連綿拔地崛起,轟隆隆順勢帶起了一道東西橫亙百餘里的廣袤山塬。於是,太行山就成了南北千里、東西百餘里甚至數百里的一道蒼莽高地。這道綿延千里的險峻山塬,僅有東西出口八個,均而論之,每百餘里一個通道而已。所謂出口,是東西橫貫的峽谷通道,古人叫做“陘”。這八道出入口,便是赫赫大名的太行八陘。自南向北,這八陘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關於上黨與太行八陘之細說,見本書第三部《金戈鐵馬》。。李牧選定的井陘山,是自南向北第五陘所在的山地。井陘山雖不如何巍巍高峻,然卻在萬山簇擁中卡著一條峽谷通道,其勢自成兵家險地。趙軍只要憑險據守,不做大肆進攻,秦軍斷難突破這道峽谷關塞。而相持日久,不利者只能是遠道來攻的秦軍。

如此大勢一明,所謂深溝高壘遲滯秦軍以待戰機,不言自明瞭。

當然,若是秦軍從上黨八陘全面進擊,井陘山未必便是最佳防守戰場。然則李牧已經得到明確軍報:秦軍三路攻趙,西路主力大軍進逼方向毫無隱晦地直指井陘山,南路出河內逼邯鄲,北路出太原逼雲中。司馬尚等一班大將對秦軍路數迷惑不解。李牧指點地圖解說道:“秦軍不著意隱秘行進,大張旗鼓而來,其意至明:一不做奇戰,二不做小戰,此戰必得吞滅趙國也!至於三路大軍指向,其心之野更是明白:不在佔地攻城,只在追逐我大軍所在。南路尋我腹地大軍,北路逼我雲中邊軍,中路對我主力大軍。設若趙國大軍全數被滅,趙國何存哉!”

“秦軍虎狼猖狂!趙軍擒虎殺狼!”大將們齊聲怒吼。

兩勝秦軍之後,邊軍將士們士氣大漲,在山東戰國的嘖嘖歆慕與國人的潮水般讚頌中大有蔑視秦軍的驕躁之勢。邊軍大將們一口聲主張:趙軍該當效法前戰,誘敵深入趙國腹地,設伏痛擊秦軍!大軍倉促開進,李牧未及對大將們備細解說方略。直到大軍在井陘山駐紮就緒,邯鄲廟堂仍一無書令,李牧這才在井陘山幕府聚集大將會商戰事。

會商伊始,司馬尚慷慨道:“大趙邊軍以飛騎為主力,善騎射奔襲,若以前策迎擊南路北路秦軍,設伏以血戰截擊,我軍必能大勝!今我軍兩勝秦軍,銳氣正在,卻棄長就短,以騎改步,于山地隘口做堅壁防守,豈有勝算哉?願大將軍另謀戰場!”司馬尚話音落點,立即引來大廳一片奮然呼應。

“戰事方略,當以大勢而定。”李牧肅然正色道,“我軍兩勝秦軍,根本因由在二:其一,秦非主力大軍北上,而是河東老軍之試探性作戰;其二,先王初位尚謀振作,朝野上下同心,糧草兵員暢通無阻,我軍故能馳騁自如。諸位且想,今日之秦軍可是昔日之秦軍?今日之趙國可是昔日之趙國?不是!今日之秦軍,精銳主力三十八萬,要的便是滅國之戰!今日之趙國,廟堂昏淫奸佞當道,抗秦無統籌之令,大軍無協力之象,糧草無預謀之囤……僅有的一道王命,也隨那個豬狗韓倉的車馬沒了蹤影!時至今日,面對滅頂之災,趙國廟堂可有一謀一策?沒有!沒有!!”李牧的吼聲在聚將廳嗡嗡激盪,大將們都鐵青著臉死死沉默。

“諸位將軍,兄弟們,”李牧長吁一聲,眼中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