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統帥。趙偃此前曾想召回廉頗,為的便是統帥邊軍之外的趙軍主力。就名義而論,統帥腹地趙軍的統帥一般是上將軍或大將軍,有轄制邊軍之權。在趙國的歷史上,此時還沒有過邊軍大將做大將軍統帥舉國大軍的先例。正因為如此,原非雄才大略的趙偃,自然不會想到破除既定格局而擢升李牧為大將軍的路子上去。
李牧奉命,大軍先出,一戰攻克燕國武遂、方城武遂,燕地,今河北武強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兩地。正在李牧大軍要乘勝進擊的時刻,匈奴騎兵南下陰山草原。李牧軍剽悍靈動,一得警報,立即回軍雲中,暫緩了對燕攻勢。
趙國腹地大軍遠不如李牧邊軍快捷。龐煖尚在聚集大軍之時,燕軍已直撲邯鄲北部要塞鉅鹿而來。原來,在李牧邊軍攻下燕國兩城之後,燕王喜大為驚恐,召集大臣緊急會商對策。已經是白髮蒼蒼的上大夫劇辛奮然應對,提出燕軍勝趙,須得避亢搗虛,直攻趙國邯鄲!劇辛說,趙國腹地大軍統帥是龐煖,自己曾與龐煖共圖合縱,深知其用兵弱點,攻取不難,自請率軍十萬,南下攻趙軍必獲大勝!燕王喜大是振奮,立即下書如是行。劇辛大軍未到鉅鹿,龐煖五萬兵馬已經兼程趕來。兩軍會戰於鉅鹿之外河谷山巒,不消半日,燕國兵馬一敗塗地,戰死兩萬餘。龐煖親率精銳衝擊劇辛中軍,劇辛眼看大軍崩潰,不堪大言之下慘敗之辱,羞憤自裁於亂軍之中。
對燕戰事兩大勝,趙國氣象振作,趙偃得到了朝野擁戴。
龐煖趁機上書趙偃,請重新發動六國合縱攻秦。龐煖在上書中慷慨激昂道:“目下秦國正在主少國疑之時,合縱攻秦,此其時也!若錯失良機,秦國度過危局,六國命運未可知也!夫趙為山東屏障,若不奮然鼓呼,其時天下固無列國,焉得有趙獨存哉!”趙偃心下不定,問策於郭開,郭開對曰:“合縱之士論天下,天下時時皆危。何也?無天下之亂局危局,則無縱橫家功業也!四代先君著力於六國合縱數十年,趙國血流成河失地無算,未嘗一見功效,反引來列國猜忌,燕國屢為黃雀在後,豈非鐵證哉?我王若圖趙國安穩,當適可而止。”趙偃皺著眉頭道:“國人之心正在勢頭之上,龐煖上書不無道理,何辭得以推託?”郭開一臉敦誠地說:“合縱抗秦乃是大道,自然不能推託。我王之策,只不全力而為,為趙國留下退路便是。”趙偃欣然認可,於是下書龐煖:趙國參與合縱,但不做縱約長國,若能達成合縱,出兵數額屆時議定。
龐煖得如此下書,心中很是鬱悶,本當再次上書力請,卻接李牧副將司馬尚密書。密書言,目下趙國朝局多有隱患,能為則為,不必力爭,公自參詳。龐煖心知這一告誡極可能是李牧之意,便不再力爭,隻立即南下聯絡合縱了。因趙國與燕國新戰成仇,龐煖沒有先遊說燕國,而是直下楚國,說動春申君黃歇共同斡旋列國。不到一年,在春申君與龐煖的鼎力斡旋下,除齊國偏安東海不願捲入外,楚、趙、魏、韓、燕五國秘密達成合縱攻秦盟約:以楚王為縱約長,以龐煖為聯軍統帥,立即聚兵攻秦。
趙偃即位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41年,五國合兵三十萬,從魏國故都安邑渡河出少梁山地,南下猛攻秦國故都櫟陽地帶,聯軍進至蕞地櫟陽、蕞地,均為秦國故都地帶,在今陝西臨潼一帶。,被蒙驁統率的秦軍一戰擊退。自來合縱,五國聯軍只要一次戰敗,便各自保全實力撤軍,從來沒有過整軍再戰之說。這一次也一樣,無論龐煖與春申君如何力主再戰,聯軍都呼啦啦散了。秦軍為了懲罰魏國借地攻秦,大軍一舉出關,攻下了魏國河內重鎮朝歌。魏國震恐,立即對秦國單獨議和撤出合縱聯軍。秦軍掉頭南下,楚考烈王大是慌亂,立即接受一班元老的“避秦遷都”對策,將國都遷到了壽春壽春,楚國後期都城之一,今安徽壽縣一帶。,都城名字仍一如既往地叫做郢都。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次合縱,在秦國最低谷的時期悄無聲息地瓦解了。
合縱戰敗,趙偃並沒有嚴厲處治龐煖,一則是趙軍傷亡不大,二則是趙偃原本便對此次合縱沒抱奢望。於是,龐煖功(勝燕)罪(合縱戰敗)相抵,不升不黜,依舊做著名義上的趙軍大將,卻始終沒有大將軍實職。從此,龐煖在趙國終無伸展,直到趙悼襄王(趙偃)的最後一年,龐煖又對燕國打了不大不小的一仗,奪得兩城之地。同年,趙悼襄王死去,趙國進入最荒誕時期,龐煖便被趙國遺棄了。反之,由於“處置合縱得體,得以保全趙國實力”,郭開、韓倉等一班原太子府的心腹雖未成為顯赫大臣,卻更得趙偃的信任了。
此時,趙偃得郭開謀劃,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