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象已然成為了民航業內的潛規則,也是讓很多官員在這一次反腐風暴中接連落馬的主因所在。
只要包括航線、時刻等航空資源的行政壟斷決策局面得不到徹底革新。圍繞航空業的各項革新舉措就僅僅是止於表面,毫無切實績效可言。
航空業巨大的資金流量與暗箱操作的資源配置方式,為各種尋租鋪設了溫床。打破行政弊病的要害在於,真正公平地向所有企業開放市場準入、公開透明地推進航線招標、公平合理地分配財政救濟資金。
隨著民營航空公司的壯大,小政府格局就會自然呈現,而無需紀檢部門過度操心監管了。
這也折射出目前國企管理的巨大漏洞,一個航線資源的分配,就存在這麼多的漏洞,就有這麼多的空子可鑽,如果其他方面再存在漏洞,那麼。國有企業還怎麼可能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更重要的,此類問題,不僅在航空業,在鐵路等壟斷企業同樣存在,很多鐵路貨物運輸的運力分配、線路安排等,也常常需要利用各種不規範手段、支付各種不規範費用,甚至行賄受賄等才能獲得相應的資源。
因此,範無病在對高層做說明的時候,就一再強調,民航發生的這一系列腐敗案件,決不是單純的個體行為,而是整個國有企業現狀的反映。如果困擾國有企業的管理機制不創新、執行機制不規範、管理漏洞不堵上,那麼,各種腐敗問題就無法得到根本控制,而國有企業要想真正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尤需引起高度關注的是,由於國有企業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下決心改變的態度,不僅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