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叟張歡,雖然答應鄭雲綺,要找甄遠道報仇,但是他還另有打算,將鄭雲綺抱在懷裡安撫一陣之後,又說道:“小云兒,你需曉得!那禾山道畢竟非比尋常,為師現下還有一件法寶沒有煉成,冒然找上門去,未必能有勝算。你且再等些時候,多則一年,少則半載,為師將那法寶煉成,再幫你去尋仇不晚。”
本來鄭雲綺一刻也不願再等,可陰陽叟說的並非沒有道理。況且她也知曉,陰陽叟雖寵她,卻也不會任她胡來,只好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下來。
陰陽叟看出她還有點不樂意,便又給了一顆定心丸,接著道:“不過禾山道終歸人多勢眾,只有咱們師徒,還嫌勢單力孤,還得邀約幾個朋友以壯聲勢。為師這寫幾封書信,你跟淵兒分別送去,約定明年五月初五一同前往,屆時再看他甄遠道如何應對。”
鄭雲綺頓時又驚又喜,她隨陰陽叟修行多年,深知陰陽叟有幾個摯友修為十分了得。若得他們相助,再加上陰陽叟,定能報仇雪恨。索性也不再哭,連忙打起精神,催促陰陽叟趕緊寫信,然後與鄭淵各自送去。
而另外一邊,甄遠道和張桐,還不知陰陽叟為了開宗立派,已經開始籌謀用他們來殺雞儆猴。甄遠道吐納片刻,把真氣回覆過來,原本依他的性子,料定登平府的追兵趕不過來,多半不會耗費真氣,使用烏靈遁光趕路。
但是這一回甄遠道剛得了青魚劍,正迫不及待回去祭練,哪肯在路上耽擱時間,索性把心一橫,毫不吝惜真氣,剛剛回復過來,立即又催動起烏靈遁光,向著九陽山的方向直飛下去。
甄遠道雖說是禾山道的長老,不過他修煉的道場,並不在禾山道本山。因為當初曾與師兄爭奪教主之位,落選之後內心總覺有些隔閡。況且禾山道管理不甚嚴格,教中許多長老,為了圖個清靜,也會另外開闢一處道場,作為禾山道的一部分支。
甄遠道不願住在本山,另在六百里之外的九陽山,闢出一處道場,建了一座道觀,命名為靈犀觀。
其實那九陽山本來只是西南群山之中,一個不起眼的所在,早先並沒有名字,甄遠道來了之後,自覺乃是修道之人,不可居在無名之地,便在山上立了一塊‘九陽山’的石碑,算是給自家道場起了一個名字。
這一回,甄遠道為了儘早趕回九陽山,也真賣了力氣,每日休息三次,行止之間就要飛行三四百里。從登平府到九陽山,相距足足一萬多里,居然五六天就趕到了。
因為將近早春時節,九陽山又深處西南腹地,氣候遠比登平府溫暖,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的,簇擁著山頂上一座青瓦白牆的道觀。
那道觀規模並不太大,只有十餘丈見方,前後兩重院落。道觀大門前面,闢出一片開闊的平地,只見兩名十多歲的道童,各自手持松紋劍,兔起鶻落,正在比劍。
張桐隨著甄遠道落在道觀門前,瞧出那兩名道童的劍法頗有張弛,如果換在數月之前,他還不是二人對手。但是現在他已開闢氣海,並且打通了數個穴竅。而那兩名道童,還未入道築基,縱使劍法有些造詣也難入得他的眼內。
這時那兩名道童練劍正在興頭上,忽見從空中落下一道烏光,立即認出是甄遠道,急忙停了下來,搶到跟前,躬身施禮。
甄遠道一路回來,施展烏靈遁光,已經十分疲憊,哪有心情再理他們。又見那二人數月過來仍未開闢氣海,不禁有些失望,更也不願多言。只對他們點了點頭,就對身後的張桐道:“此間就是為師道場,日後你要常住,萬事不用見外,若有什麼需要,只管吩咐他們二人即可。”說完之後,也不等張桐應聲,便直接進了道觀。
由於這幾個月相處下來,張桐早就習慣了甄遠道的脾氣,等他走了之後,不禁微微一笑,對那兩名道童一抱拳,道:“二位師弟請了,在下名叫張桐,今番初來乍到,還須得二位師弟多多扶照才是啊!”
那兩名道童急忙還禮,心知張桐乃是甄遠道正式收的弟子,自家二人雖然入門較早,卻只是伺服雜役的童子,兩廂一比地位高下自然不言而喻。尤其見了甄遠道臨走還不忘叮囑幾句,顯然是對張桐頗為寵愛,那兩名道童更不敢託大。口中連稱不敢,臉上陪著笑容,爭相把張桐讓到裡面。
言談之間,張桐才知,這兩名道童,一個叫張春,一個叫鄭融。家中皆是附近山下的富戶,因為當初曾經相助甄遠道修築道觀,加之這二人也算得上根骨不錯,這才被甄遠道看中收為了道童。只等有朝一日開闢氣海,就能正式成為入室弟子。
可惜二人出身富庶,從小嬌生慣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