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離德赴美,在哈佛大學任教。1939年,熊彼特出版了《經濟週期》,於1942年出版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1954年,熊彼特出版了《經濟分析史》,這部作品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鉅著。在美國的這段期間,他擔任了“經濟計量學會”的會長和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熊彼特是以非美國人的身分被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的首位經濟學者。1950年1月8日,熊彼特與世長辭。

BOOK。▲虹橋▲書吧▲

第45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2)

熊彼特是發展經濟學的早期先驅者,他提出了創新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引起了轟動。這一理論是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強調了創新與發明的區別。熊彼特指出,創新是一個經濟概念,而發明則是非經濟因素。對於一種新的發明而言,惟有當它被應用於經濟活動時才成為創新。發明家也未必是創新者,惟有具備冒險精神,在經濟活動中應用新發明的企業家才是創新者。

在熊彼特看來,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家的發明和創新是長期經濟週期背後的驅動力,他們活動的動力來自對壟斷利潤或者超額利潤的追逐。除了利潤動機之外,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動力就是“企業家精神”。他認為,因為企業家實行“創新”或者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企業的總收入便會超過總支出,此餘額或者“剩餘”就是企業家的利潤,即創新活動的合理報酬。企業家除個人致富這個目的外,實行創新還有顯示才能與渴求“成功的慾望”。

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這種慾望、“事業心”或者“榮譽”,是一種“戰鬥的衝動”,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力量,也就是所謂的“企業家精神”。正是在追求最大利潤與精神滿足這兩個目的的驅使下,企業家才不斷地進行“創新”,以此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在匯入“創新”機制的過程當中,熊彼特深化了競爭的含義。在他看來,競爭不再只是傳統經濟學所關注的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而是代表新產品、新技術、新原料和新工業組織形式的新企業和舊企業之間的競爭。競爭為經濟生活帶來了地震般的衝擊,這樣的衝擊摧毀了舊形式的生存基礎,形成了經濟生活內部質的突破,最終革新了經濟結構,實現了經濟發展。

熊彼特以自己的創新理論,分析了經濟週期的形成與特點,成為一位最先研究經濟週期的經濟學家。他首次提出,在經濟發展中,同時存在長、中、短三種週期性波動。第一個是短期週期,持續3~4年,因為經濟學家約瑟夫·基欽最先發現這個週期,熊彼特將其稱為“基欽週期”,這個週期是因為商業存貨的變化而導致的。第二個週期是持續8~11年的中期波動,它關係到廠商投資於新廠房與裝置的變化。克萊門特·朱格拉首先發現了這個週期,熊彼特將其稱為“朱格拉週期”。最後一個週期就是長期波動,持續45~60年,熊彼特將它叫做“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在西方經濟學界,熊彼特的週期理論,特別是“長波理論”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他對“長波理論”的貢獻是:第一,他對於“長波理論”的傳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熊彼特充分肯定了康德拉季耶夫的“長波理論”,確立了它在週期理論中的地位。第二,他是首位明確地以技術創新來解釋長波起因的經濟學家,對該理論以後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起,隨著西方國家經濟形勢惡化與凱恩斯主義的失靈,很多經濟學家開始轉而研究長波理論。在熊彼特理論的啟示下,他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出發,強調了不同要素的重要性,提出各種各樣的“長波理論”,形成了一個十分壯觀的“長波學派”。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有其獨特的一面,這種獨特性首先表現在基本概念的定義上。他指出,經濟增長就是連續發生的經濟事實的變動,它的意義就是每個單位時間的增多或者減少,都能被經濟體系吸收而不會受到干擾。經濟增長主要是一種數量上的變化,未產生質的飛躍,如同在自然資料中的變化一樣。

熊彼特指出,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即創新。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發展主要是以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現有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去做新事情,而不問它們是否增加。就其本質來說,經濟發展在於對現存勞動力和土地的服務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

熊彼特明確提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是增長的靈魂,創新是公司成長迅速的原因。特別是在今天,傳統的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邁進,創新精神十足的小公司發展速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