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當時,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以充分就業為假設,認為可以透過價格調節來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因此把研究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排除在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之外,而凱恩斯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

凱恩斯針對經濟危機期間所出現的嚴重失業狀況,提出了“充分就業”的概念。在新的經濟均衡理論中,凱恩斯對失業的情況進行了分類,他把失業分為三種:一是“摩擦失業”,由某種專門勞動市場供過於求造成;二是“自願失業”,出於各種原因人們不滿現在的工作而主動放棄所造成的失業;三是“非自願失業”,因為受現實條件的限制有些人有就業的需求但沒有就業崗位而造成的失業。凱恩斯認為,摩擦性失業可以透過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和提高勞動者技能來解決,而自願失業則需要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這兩類失業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業。凱恩斯認為,經濟的發展需要解決的是“非自願失業”問題,當這個問題解決後就實現了充分就業。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薩伊法則進行了批判,承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非自願失業的現象,從而把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正式納入到經濟學的範疇之內。

第二,把國民收入作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中心是研究總就業量的決定因素,進而找出失業現象存在的原因,他認為總就業量和總產量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而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顯著特點之一。

虹橋門戶網。

第42節:政府應當在經濟領域有所作為(4)

凱恩斯認為,要想實現充分就業,需要國民收入水平達到某一標準。在他看來,之前的理論的錯誤之處就在於它們把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作為假設前提。每當有人對薩伊法則提出疑問,認為過度的儲蓄或者過度的消費可能會帶來經濟蕭條的後果時,古典理論總是這樣解釋:儲蓄的決策決定著投資的決策,利率的變動能夠實現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之間的平衡。

對這種觀點,凱恩斯提出了相反的結論。他認為,是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影響著儲蓄和投資之間的平衡,而不是利率。這就是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論。

第三,有效需求不足理論。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有效需求決定總產量和總就業量,而且他用總供給與總需求函式來說明有效需求的決定作用。在他的經濟理論中,總是利用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關係來說明國民收入的決定作用和其他一些宏觀經濟問題。

凱恩斯採用了短期分析的方法,假定生產裝置、資金、技術等條件是不變的,從而總供給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對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進行分析,得出了總需求不足是導致失業的原因這個結論。

有效需求取決於對消費商品和投資商品的需求,因此凱恩斯認為,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費商品的需求和投資消費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規律作用的影響。這三大心理規律分別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投資預期收益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指消費的開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而減慢速度。也就是說邊際消費傾向小於1,即每增加一元國民收入所增加的消費金額小於一元。當消費的速度慢於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時,人們在對個人消費品的有效需求上就會出現不足的現象,而正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國民收入水平就會降低。

投資預期收益率遞減,指的是人們預期投出去的錢,隨著投資人的增加利潤會減少,因此人們就會減少投資消費。

流動性偏好,是指人們的消費傾向不固定,出於投機心理會把一部分錢留在手裡。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要主要出於三方面的原因:交易的目的、預防的目的、投機的目的。假如利率下降,人們就會把錢用來投資,但是凱恩斯認為,一味依靠降低利息率來刺激投資並不能始終奏效,影響投資的因素很多。而投資減少會引起需求減少,從而導致國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經濟理論的基礎之上,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他主張政府應該透過調節需求來實現充分就業。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擴大開支,增加貨幣供應,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在傳統的經濟理論和社會道德規範中,儲蓄、節儉被認為是美德,而凱恩斯則認為消費是刺激經濟的良策。凱恩斯還提出了透過物價上漲來刺激經濟發展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