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7年李秉哲去世後,由三子李健熙繼承大權。
李秉哲的創業使三星公司具備一個世界頂級企業的雛形。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李健熙接任成為集團新的CEO。李健熙早年留學國外,具有與其父嚴於律己迥然不同的個人風格。在1988年三星建立50年慶典上,他宣佈集團的“二次創業”,將三星的發展方向定為21世紀世界級超一流企業。李健熙提出,要徹底改變集團“只追求商社數量而不追求質量”的壞習慣。正是現年64歲的李健熙,帶出了整整一代韓國電子產品崇尚質量的觀念。
1993年,發生了幾件令韓國企業界至今依然津津樂道的事情。當年年初,在美國的洛杉磯,李健熙帶領三星的眾多高階經理們,到當地的大百貨商店考察。當時的三星產品雖然廉價,但在商店裡總是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乏人問津。而索尼等世界名牌產品雖然價格比三星產品高出不少,可購買者趨之若鶩。當時,李健熙發給每位經理1000美元,讓他們購買並使用當時最受歡迎的電子產品,並把它們逐個與三星的產品進行比較。
國際市場把三星產品視為二流貨,無疑給三星領導層以強烈的刺激。美國之行結束後,李健熙隨即決定,在三星進行一個天翻地覆的徹底變革。
面對這樣一個改革大工程,哪裡是突破口?李健熙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全球一體化時代,品質就是企業競爭力的準星,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三萬個人搞生產,六千個人搞售後服務,這樣的企業拿什麼和人家競爭?有品質問題找原因,想辦法解決,要讓我們的產品達到一流水準。哪怕把生產線停下來,哪怕會影響我們的市場份額。”為此,他在“新經營”理念中,特別強調以質量管理和力求變革為核心,徹底改變當時盛行的“以數量為中心”的思想。李健熙會長先後同三星1800多名中高層人員一起召開會議,並於1993年6月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提出了“新經營”宣言,以破釜沉舟的氣勢吹響了“新經營”的號角。
事實證明,“新經營”使三星步入了品質取勝的良性發展軌道,創出了三星嶄新的企業文化。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大宇、起亞等不少當年與三星齊名的大企業先後倒下,然而身強體健的三星卻挺了過來,並在國際市場上脫穎而出。“新經營”改革,功不可沒。
根植技術經營
在最核心的層面,三星的成功是技術的成功,是工程師造就的企業。學習經營管理出身的李健熙始終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在初期,他甚至親自到日本、美國的公司就一些技術細節求教於普通的工程師。但是,核心技術的匱乏使三星不可避免地披上“模仿者”的外衣,這樣的名聲使他們一度是低檔產品合適的代表。正因為如此,對技術的渴求始終貫穿在三星成功經歷中。2001年他們在美國專利商標部註冊的專利數量達到1450項,位於京畿道水源的三星的研究中心容納了4200名研究人員。三星每年銷售額的7%用於研發,這充分顯示了三星令人信服的實力。
如今,三星電子不僅是韓國公認的銷售額和淨利潤第一的企業,而且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持續升溫,成為全球矚目的物件。三星能有今天的輝煌,顯然與工程師出身的董事長李健熙分不開。李健熙也曾說:“三星能有今天,我想是因為有技術作為後盾。雖然今天我們和世界一流企業之間都共同開發技術也共同行銷,但是在早期別說是技術指導,就連花錢買技術都很不容易。再加上當時的韓國經營者總認為技術工作者只是工匠,並不怎麼放在眼裡,我只好站出來,就像對待客戶一樣,誠懇地向日本或美國的技術工作者一點一點地請教。幸好,我從小就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喜歡追根究底,所以一直很期待聽到新的技術、好的技術。只要一有空,就會到先進的國家學習,向技術人員請教,再傳授給我們的技術人員。”
植根技術經營不僅是他一貫提倡的,也是他自任董事長以來堅持這樣做的。他認為,作為經營者光重視技術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根植技術經營”理念的實際操作。也就是說,技術人員不僅要精通技術,還要了解經營,這樣才能根植技術經營的理念。正因為這樣,三星公司在歷經十多年之後,上至經營者下至現場員工才總算了解技術的重要,進而自動自發地努力研究開發,似乎也擁有了可以追趕一流水準的技術能力。
摩爾定律的發明人戈登·摩爾
030摩爾定律:拯救將要歇業的電子產業
——記摩爾定律的發明人戈登·摩爾(Gordon 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