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寒風呼嘯的北方,強悍的北方,鐵蹄翻飛的北方,養育了匈奴、契丹、女真、蒙古,這些馬背上的民族,一旦實力足夠強大,就把南下牧馬當成了追逐的目標。

中原王朝,也把抵禦北方的強敵作為重要的國策之一,實力強大時主動出擊,把遊牧民族驅趕得遠遠的,實力衰弱時就實行防禦,因此出現了長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防工程。

長城一線,不僅是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地理上的分界線,也是中原王朝最後的軍事防線。越過了這條防線,就是便於鐵騎馳騁的大平原,在那裡,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將把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因此,中原王朝歷來重視這條最後的防線,但大宋建立時,這條防線已經沒有了,擁有長城和軍事要隘的幽雲十六州,被後晉的石敬瑭當做禮物送給了契丹,使得大宋王朝在軍事防禦上先天不足。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包括英年早逝的周世宗柴榮),都雄心勃勃地想收回這塊戰略要地。

在宋朝建立之初,飽經戰亂的中原地區,即使有柴榮打下的家底,也實在是沒有向北方擴張的力量,趙匡胤在聽了群臣,特別是趙普的意見後,權衡再三,還是不敢像年輕當賭徒時那樣,來個孤注一擲。

他知道,這一擲勝負的賭注,不再是制錢和銀兩,而是家國性命!

趙匡胤儘管採取了北防南進的策略,但在輕取荊湘之後,他還是忍不住揮師北上。

北方,充滿了誘惑!

他瞄準的是依附契丹的小國北漢。北漢和宋朝有扯不斷的恩恩怨怨,當初郭威建立後周取代後漢的時候,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時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他據守晉陽樹起了皇帝的旗號,歷史上稱為“北漢”,但宋朝時是稱其為“東漢”的(和劉秀建立的那個東漢是兩碼事)。

劉崇當上了皇帝,可偏安一隅,實力根本無法和郭威的後周對抗,只好去依附遼國,向遼自稱“侄皇帝”,以遼世宗為“叔天授皇帝”。後來郭威去世,柴榮繼位,劉崇聯合遼伐喪,結果被打得狼狽而逃,回去後憋氣又窩火,沒過半年就死了,他的兒子劉鈞繼位。

北漢這第二個皇帝更無能,認遼穆宗為父,步石敬瑭的後塵當了“兒皇帝”,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地勢和遼國的庇護,在夾縫裡生存了下來。但他還是念念不忘恢復舊日的疆域,在李筠反叛宋朝的時候,不失時機地插上一腳,結果什麼也沒有撈到,還把自己的宰相衛融賠了進去,被宋軍生擒。

後來趙匡胤確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北漢過了兩年安生日子,但趙匡胤一直惦記著北方,乾德元年(963)吞併荊湘以後,對北漢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安國軍節度使王全斌、昭義節度使李繼勳以及郭進、曹彬等都出現在這次戰役裡。宋軍雖摧軍破城,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在遼軍的救援下只好南撤,北漢渡過了第一次難關。

這次試探進攻後,趙匡胤覺得和遼國硬碰還是力有不逮,就把兵力轉向了後蜀,王全斌、曹彬等一干大將也調到了巴山蜀水,宋與北漢的邊境又沉寂下來。

歷史就像流水,絕不會停頓下來,在遇到阻力的時候,只不過捲起個漩渦,歷史就是在大大小小的漩渦裡前行。

開寶元年(968)又出現了一個漩渦。當年七月,北漢的皇帝劉鈞去世,養子劉繼恩繼承了皇位。皇權交接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動盪,趙匡胤也效法劉崇準備對北漢“伐喪”。

北漢此時還真就出現了動盪。劉繼恩即位以後,宰相郭無為專權,劉繼恩很是惱火,但郭無為勢力在北漢已經盤根錯節,想輕易動搖也不現實,劉繼恩便採取了逐漸疏遠他的辦法,想一點一點削弱他的權力。郭無為也不是省油的燈,看明白了新任皇帝的心思,就搶先下手,指使人殺了剛即位兩個多月的劉繼恩,然後殺死刺客滅口,扶立劉崇的另一個養子劉繼元登基。

劉繼元剛剛坐穩屁股,宋朝的昭義節度使、同平章事、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李繼勳,率領著党進、曹彬、何繼筠等一班如狼似虎的宋將,一路烽煙殺進北漢,直逼太原城下。

趙匡胤給北漢送去詔書,傳諭劉繼元投降,還給郭無為等也發去詔書,許諾給郭無為安國節度使的高位,郭無為動了心,不遺餘力地勸降劉繼元,可劉繼元死活不幹。憑藉堅城,劉繼元終於等到了遼國西南面都統、南院大王耶律撻烈的援兵,李繼勳怕腹背受敵,便領兵撤退。北漢暫時逃過一劫。

但更大的打擊很快就到來了,第二年二月,趙匡胤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