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於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互敬互愛;“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和修身養性;“寂”就是凝神、摒棄慾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15到30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等因素。
每次的茶會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係。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準備茶會了。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 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地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準備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得乾乾淨淨。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稱為“初座”。此時,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這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 之後再點淡茶。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道:“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透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鑑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無條件地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中國與英國同為飲茶大國,各具獨特的茶文化,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飲茶風格。英國人用中國的茶創造了自己獨特華美的品飲方式,以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譽天下。如今,無論英式紅茶、香草茶還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們皆對其興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徵。
一首英國民謠甚至這樣唱道:“當時鐘敲響4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
關於英式下午茶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代是大英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文化藝術蓬勃發展�人們醉心於追求藝術文化的內涵及精緻的生活品位。1840年,英國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時刻就意興闌珊、百無聊賴,心想此時距離穿著正式、禮節繁複的晚餐會還有段時間,又感覺肚子有點餓了,就請女僕準備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