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春妮連說這簡直是奇遇。桂宏沉吟著說,知識確實是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你真是幸運。”
春妮提問到“兩棵樹”的時候,存扣卻有些支支吾吾,不肯說出來。春妮笑道:“你不說我也能猜上兩分——總有一天我會知道的!”
桂宏說:“有啥隱私不能對我們說呢?”
但存扣就是不說。他不想說,不敢說。他說了心裡就痛,就像自揭瘡疤似的,會流血的。
。 想看書來
《揚州》第二章2(1)
揚州周邊的邗江、儀徵、江都、高郵、泰州不少地方的集鎮流行春天鬧廟會。廟會是舉行宗教活動和展現各種鄉俗文化的盛典,更是商業活動的大聚會,所以廟會現在也稱春季物資交流大會。趕廟會又叫趕大集。廟會一般三天:第一天“副集”,第二天“正集”,第三天“落集”。一個地方逢廟會,方圓幾十裡地的人都趕過來,燒香敬菩薩,遊玩,購物。生意人沿街傍河擺攤設點,有專門在春天趕廟會的商人甚至來自上千裡的外省,帶著滿車滿船的貨物。當然,廟會也是唱戲玩雜耍的算命打卦的要飯的(職業要飯)賣狗皮膏藥的詐騙的做賊的等等等等江湖雜色人等的好日子,斷斷不可不來的。真個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熱鬧得抬了天。廟會是排場最大的民俗,是老百姓每年翹首企盼的最歡樂的日子。
由於廟會有加強流通積聚人氣提升地方知名度諸多優越性,很多原本沒有廟會的集鎮也紛紛規定日子舉辦起來,結果整個春天這方圓百十里地裡幾乎每天都有地方在舉辦廟會,這可喜煞了那些做生意的,懷裡揣著一份各地廟會時間表轉戰東南西北,累得屁滾尿流卻是不亦樂乎,因為一個春季下來很可能賺得個缽滿瓢滿,奠定整個一年收入的基礎。
東連、馬鎖、德宏、繞鎖他們不靠鋪面吃飯,來去自由,春季趕廟會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了。
農曆四月十八,揚州東郊茱萸灣鎮逢廟會,因為離城市近,不少學生也乘公交去玩,看看新鮮,品嚐些風味小吃,買些小玩意兒,揀一兩件便宜卻時尚的衣裳。存扣本來是個好奇的人,又從沒趕過什麼廟會,想到東連他們肯定也在那裡,便下午帶著桂宏和春妮一塊去了。公交車在離鎮子很遠的地方就開不進去了。參加物資交流做生意的攤點從鎮裡延伸到鎮外,東南西北所有進鎮的道路全擺滿了(那些賣竹器木器的甚至就在水邊的船上做起生意)。遊人如潮,密密麻麻,豈止成千上萬!東面江都縣城、北面揚州城區更如兩個巨大的蜂巢,源源不斷往這裡輸送人。人聲鼎沸。喊話器、高音喇叭吵鬧得人耳朵都吃不消。路窄的地方人擠人,人抬人,簡直走不向前。往裡走的人邊走邊看;往外走的人都不空手——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大件物事則高高地頂在頭上——吆喝著向外挪步,臉上熱汗直流。幾乎賣什麼的都有。國營商店把電視音響電風扇都搬來賣了。到處是“大削價”、“大甩賣”、“跳樓價”、“揮淚大甩賣”……買東西的人好像錢不是錢,三言兩語就成交;貨俏又便宜的攤點人擠得恨不得動手搶。路邊的野地裡搭著幾個花花綠綠的蒙古包,草臺班子在裡面演出。確實熱鬧極了,有意思極了。存扣和桂宏莫名其妙地亢奮著,東張西望,這裡問問,那裡摸摸。從小在城裡長大的春妮更是新鮮,臉漲得通紅,鼻尖上都熱出汗來了。她緊緊揪住存扣的衣裳,生怕把她丟下似的。存扣在小吃區買了串冰糖葫蘆給她,她右手拿著一口一顆地吃,左手兀自牽著存扣不放。存扣扭頭看她,越看越覺得像個小孩子。
在鎮子東西主街道的一個銀行前面,存扣看到了東連他們幾個。德宏和繞鎖的鋼絲床擺在一起,賣小百貨。青竹子綁成的貨架,貨架和床上陳列著各式小商品,琳琅滿目,足有數十近百種:髮卡,髮網,頭花,仿玉手鐲,仿金項鍊和戒指,領帶,褲帶,相框,不鏽鋼鑰匙扣,撓癢癢的“不求人”,耳朵扒,指甲鉗,長短絲襪,三角褲頭,小水槍,小皮球……接著兩張鋼絲床的是東連的刻字攤——倒是排場得很:不用香菸盒子了,使一張小方桌,上面蓋一面大紅布,紅布掛在前面的部分用彩紙刻成“快速刻字”四個美術字粘在上面,老遠就能看到。紅布上按品種擺放了起碼有二百個章料子,排放有序,有點學校操場上學生站著整齊方隊準備做廣播體操的味道。跟著東連桌子的自然是馬鎖的銅匠擔子。馬鎖也是準備充足,銅鏟子,銅勺子,銅鎖,銅盆,銅爐子,銅湯盤……掛的掛,擺的擺,金燦燦,亮灼灼,富貴氣十足。四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存扣站在路上衝他們笑。馬鎖眼尖,先看到了他:“存扣,你怎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