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足了精神,勉強可以讓他出場了,再拖著幾近虛脫休克的病體,坐著輪椅,臉上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在公眾面前露露臉,講幾句簡短的話,昭告天下,蔣經國還“健在”如昔。
有數之不盡的具體事例,足以說明晚年蔣經國為了國政,真是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地步。
1987年,國民黨軍方計劃於該年10月12號,在臺灣新竹陸軍湖口基地實施大規模的實兵演習,是項演習被定名為“僑泰演習”。這項由當時的參謀總長郝柏村主導規劃的大規模戰力展示活動,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兵力和火器,均是歷來最盛大的一次公開軍事演習。國民黨軍方並邀請了出席當年幾十國慶慶典的歸國華僑及中外貴賓一萬七千餘人,到場參觀,因以定名“僑泰演習”。
無論是參演官兵,抑或是參觀貴賓,此項在陸軍湖口基地舉行的“僑泰演習”,各方面的規模,均是蔣經國任上,前所未見的。因此,蔣經國也對這次演習非常重視。為示慎重,郝總長早在這項演習實施前幾個月,就向蔣經國報告演習計劃的執行情況,以及計劃進度等等各項細節,並早在預定了演習時間之後,就請“總統”侍衛長預先將這項演習排入蔣經國的既定行程裡邊。至於蔣經國健康條件是否允許他親自前往主持校閱,郝柏村認為,等到演習前夕再向蔣經國請示,再斟酌他當時的身體狀況,作為最後定奪出席與否的根據。
眾所周知,國民黨之所以維持強大的軍備力量,國防動機主要是要反制中共的武力解放臺灣。然而,1987年10月,固然蔣經國已於稍早之前宣佈開放民眾前往大陸探視、奔喪,以及解除報禁、黨禁等政策,大陸方面亦不斷透過各種途徑,不計其數地向蔣經國領導的國民黨,表達願意和臺灣坐下來談判以和平方式統一中國的誠意。
但是,蔣經國即使到了1987年10月份,他依舊堅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並在某種程度上堅持其一貫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依舊堅持臺灣保有堅強的國防武力,以對抗中共突如其來的武力攻擊。
以筆者個人之見,鄧小平領導的###,當年有誠意以和平方式,和國民黨坐下來談判,以和平手段完成統一大業。年屆八旬的鄧小平,也希望在他和蔣經國有生之年,達成和平統一的共識。
txt小說上傳分享
蔣經國和鄧小平和解失之交臂(1)
但是,蔣經國考慮的面向似乎比鄧小平更復雜,蔣經國似乎顧慮,假如臺灣一旦卸除了對大陸的實質與精神的武裝,以臺灣腹地之小,操之急切與中共談判或過於盲動於開放政策,造成的負面效應極可能一發不可收拾。蔣經國尚需考慮到,始終虎視眈眈,芒刺在背的美國,將會如何設想國民黨和中共當局的談判和解呢?假如國民黨和中共當局的和談程序發生問題,兩岸最後仍然必須回到武力對峙的老路,美國是不是會繼續支援臺灣當局?這些都是蔣經國不得不慎重考慮的,也是他對大陸和談攻勢遲疑不決的原因。
筆者認為,病重的蔣經國就是在這些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煩惱問題一時得不到解答的情況下,錯失了和大陸的老朋友鄧小平,坐下來“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為玉帛的機會。這一錯失,也讓臺灣、大陸之間,遲至公元2000年初葉仍陷於擾攘不安、劍拔弩張之境。如今思之,能不令我們擲筆三嘆嗎?
故而,“僑泰”也者,就是要教中外人士和海外僑胞“安心”,等於是在告訴海內外各界和美國人,我蔣經國雖然對大陸開了一道門縫,然而我還是堅持###、堅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既定國策,沒有任何動搖之意。至於當局下一著棋該怎麼走,筆者相信,風中之燭的蔣經國恐怕已經沒有精力深思及此。因此,對大陸開啟的那道細細的門縫,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出於被動,出於走一步算一步的苟且心態。
體制上,蔣經國是“僑泰演習”總校閱官,郝柏村參謀總長很早就請示蔣經國。以蔣經國一貫力疾從公,無怨無悔的態度,自然是滿口答應會去主持湖口演習。但是,1987年下半年以後的蔣經國,身體情況愈來愈不行了,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必須躺在寓所的病床上,吃喝拉撒睡,全在床上。只要他離開床上,坐在椅子上超過10分鐘,就覺得渾身不舒服,體力撐持不下去了。
我們曾經私底下幫他算過,情況比較糟糕的時候,蔣經國每天待在床上的時間,實際上已超過22小時。不在床上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不到。為什麼說只有兩個小時不到呢?1986年、1987年之交,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