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好人。她拿虛擬的東德感染兒子,比貝多芬音樂感染特工令人信服,也比“壞人裡有好人、好人裡有壞人”一類伊索寓言更堪玩味。
延伸影畫:
* 《再見列寧》(Goodbye; Lenin!)(德國/2003)
* 《The Red Cockatoo》(德國/2006)
延伸閱讀:
* 《The Stasi: Myth and Reality》(Mike Dennis: London/ Longman/ 2003)
* 《Man Without a Face》(Wolf Markus: London/ PublicAffairs/ 2007)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Harry Potter V: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時代背景 約公元1995 年
地域背景 '1' 英國,'2' 巫師世界
原著來源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
電影製作 英國/2007
電影導演 大衛·葉芝
電影編劇 邁克爾·戈登伯格
電影演員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 魯伯特·格林特 / 艾瑪·沃特森/ 邁克爾·甘本/
艾美達·斯丹頓/ 伊文娜·林奇
劇情簡介 哈利·波特雙親均為善良巫師,被伏地魔殺害,哈利卻成了伏地魔“分靈體”之一,因而受到魔法保護。他入讀霍格沃茲魔法學校後一直成績優異,學校卻受制於教育官僚、反魔不力,哈利遂於本集自發組成鄧不利多兵團,與伏地魔部隊決戰。
解讀羅琳的左翼政治符號
《哈利·波特》系列風靡全球,毋庸贅言。儘管大多數人視之為普通童話,但西方學界對這個系列的政治符號已研究得相當深入。當《哈利·波特》第五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出現了惹人討厭的教育官僚恩不里居,資深演員艾美達·斯丹頓將這一角色演得出神入化,連香港論者也察覺到電影的政治色彩。要了解作者羅琳()的政治傾向,我們可先從《哈利·波特》中三個著名角色鄧不利多、恩不里居和伏地魔入手分析,再與現實世界的羅琳本人和飾演哈利的演員交叉印證,我們就會發現,羅琳是左翼政治符號的優秀製作人。
。 想看書來
智慧老人同志:鄧不裡多與蘇格拉底
首先,對不少年輕讀者來說,2007 年的十大國際新聞除了選舉、爆炸、和會,還應加上一項:《哈利·波特》德高望重的霍格沃茲學校校長鄧不利多原來是同性戀者,並透過羅琳在答問會宣佈“出櫃”。這項出櫃宣告是直接面對青少年的,當時羅琳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搞讀書會,問答環節時,首次正面以“鄧不利多其實是同志”來響應學生“他有沒有找到真愛”這問題。那麼,這個深受讀者喜愛的老巫師的真愛究竟是誰?羅琳說,原來是他的手下敗將、因沉迷黑巫術而變成反派的東歐巫師格林沃德,巧合地,這名字使人聯想到希臘神話的首席同性戀美少年格尼美德。雖然“哈迷”一直懷疑不近女色的鄧不利多的性取向傾向“中間落墨”,但他以如此方式在小說外出櫃,還是令人有點意外,也為《哈利·波特》添上入世色彩,因為羅琳在顛覆他的形象之餘,也顛覆了保守派宣傳同性戀者易染性病、“很難成為老人”的成見。
鄧不利多的老同志身份,在近代名人群像中確是難得一見。愛爾蘭文學家王爾德等近代著名同志確是英年早逝,反而古希臘一群同性戀權威哲學家,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身份和地位都應和鄧不利多相似。這些響噹噹的名字既是所屬學問的權威,又可以透過培育弟子在思想上“傳宗接代”,和鄧不利多的校長身份已是相若。而且古希臘時代的世界沒有明顯的同性戀、異性戀定義,社會對同性戀不但沒有歧視,反而視之為多元文化的一員,甚至是才華橫溢的“進步”象徵,這也和《哈利·波特》設定的人和動物、不同種族的人、乃至活人和死人共同組成的“和諧社會”相吻合。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保守網友呼籲家長罷買《哈利·波特》
鄧不利多出櫃後,西方新保守主義陣營在旗下網站討論區猛烈抨擊,甚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