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八十六章 頓悟

,多少有點問題的除魔錄

十方意識頓開,腦子裡的許多晦澀,突然就清明瞭起來。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讓世人對這個世界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解,所謂“覺悟見真”,其實就是讓你拋開事物的外表,去思索其背後的本質,而“心中是如來”這麼一句話也是這麼來的。

大乘佛教的核心觀念,是督促人去思考的,眾生皆思考,眾生皆見本心,見心中如來,如此,眾生皆解脫,眾生皆自由,最終便能達到眾生皆佛。

當你放棄思考的時候,你就在放棄自己身為人類的尊嚴,也放棄了成佛的資格。

比如,有些人把自己的快樂寄託在某件事物上,比如追星,他看見自己喜歡的明星變得更好了,上了什麼節目,人氣提高了多少,又賺了多少多少錢,所以他們歡呼雀躍,自己也跟著高興了起來

有時候,看見自己喜歡的明星炸圈了,倒黴了,起節奏了,所以他們也跟著沮喪了起來。

這樣的快樂,有意義嗎?你甚至都不是在為了自己而快樂,你的快樂不是出自你的思考,你的靈魂被別的東西所牽絆。

快樂是快樂了,但毫無自由。

當快樂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拿起一個金屬玻璃組成的機器,跟著上面的提示點點點就可以得到的時候,

這快樂一定是廉價而不健康的,因為你的快樂和你自身無關。

連自己到底是否開心都不思考,那開心的意義是什麼呢?

很多人都覺得,開心就開心了,何必自尋煩惱去思考什麼“開心的意義”?開心有意義嗎?什麼東西都要問,有什麼意義,那這個問題又有什麼意義?

答案就是,這就是自由的本相。

人類必須思考,這是人類存在的意義,你應該對你的每個行為都思考,都深思熟慮,都探究背後的本因,最後,哪怕是做出相同的選擇,也比不思考更有意義。

正所謂曾有“匹夫一怒,街頭憤而殺人”,又有“士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

二者都是激怒殺人,結果上看毫無區別。

但實際上,匹夫一怒,街頭怒火中燒,憤怒殺人,是頭腦一熱,是被怒火驅使,被本能驅使,被鎖鏈綁縛著行動。

士之怒,是深思熟慮,是經過思考,他的怒火不是被本能驅使,而是明白怒火的來源,明白這怒火的起因,所以做出終結這一切的決定。

所以,有的人頭腦一熱,上去捅死了人,事後卻會無比後悔,。

因為他沒經過思考,他被怒火驅使過後,才發現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思考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必要殺人。

但士之怒卻根本不會後悔,因為他動手之前就經過了深思熟慮,就已經明白自己做出決定的起因,過程,並得出了這樣是最好的方法,於是毅然去做,雖九死猶無悔。

這便是“一腔血勇”與“義之所在”的區別。

只要經過你的思考之後的行為,無論做什麼,都只需要承擔後果。

就算你做出的結果和那些沒有思考的人做出的事情是一樣的,你的行為也比他們更有意義。

因為他們是誤打誤撞,而你是有的放矢。

這便是自由與不自由的區別。

去踐行自己的道路,去實現自己思考得出來的結果,去使用自己思考得出來的方法,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自由的事情嗎?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遙。

有了這樣的自由,所以解脫,不畏生死,不懼強敵,可以以道為生,為道而死。

自由,就是人在覺悟之後達到了大智慧,從所有苦因中解脫。

眾生是非顛倒,認假為真,沉淪在苦海中無法自拔,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幾乎每一個生命,每一個人,都像奴隸一樣,被重重枷鎖奴役和束縛,沒有一個眾生能作得了自己的主,能真真正正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他們不自由,身不由己的生,身不由己的死,身不由己的愛和恨,身不由己的奔波操勞一生,既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擺脫這一切,只是慣性的生活著,生老病死著,在枷鎖的束縛下,被諸多事物驅使,不得自由。

舉例而言,世尊如來,佛祖釋迦摩尼,本名是喬達摩·悉達多,他出身於最高的高種姓,父親是一國國王,號稱淨飯王。

身為王子,佛祖自小就有三十二位侍女服侍,四季居住在不同的宮殿中,過著無比奢華的生活。

他的人生可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