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課程、整頓學習紀律等措施來改變學風,取得了良好效果。蔡元培曾經這樣評價:“北大的整頓,自文科起。”
1918年,陳獨秀住在東城區北河沿的箭桿衚衕,這裡距離北大校園並不太遠,即使步行也不過一二十分鐘。當年,這座小院兒既是陳獨秀的住處,也是從上海搬來的《新青年》雜誌的編輯部。
如今,這座小小的院落已經沉寂下來,可是,在八十多年前,這裡曾經是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一度名人匯聚,熱鬧非凡。
這座小院既是陳獨秀的住處,也是《新青年》編輯部
《新青年》編輯同人
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雜誌改用白話文正式對外出版,面目為之一新。《新青年》的編輯管理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陳獨秀一人擔任主編,改為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沈尹默等人輪流編輯。
這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以《新青年》為陣地,把一篇篇筆鋒犀利的文章化為投槍,猛烈擲向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向舊禮教、舊道德、舊文化展開毫不留情的抨擊。他們殫精竭智,力圖用科學和民主這兩件西方的法寶,來改造災難深重的國家。《新青年》搬到北京後的第一年,發行量由原先的千餘份猛增至一萬五千份以上,對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年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18年即將過去,39歲的陳獨秀與29歲的李大釗在工作上的配合更加默契。他們積極籌辦的《每週評論》於12月22日正式創刊。這是一個新開闢的陣地,創辦它的目的是與《新青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
新文化運動中產生的各種進步雜誌
陳獨秀自1917年1月應蔡元培之邀來到北京,至1920年2月南下上海,在箭桿衚衕這個普通的四合院里居住了整整三年。儘管這段時間不算長,在陳獨秀的一生中卻十分重要,因為他開始由一個崇尚西方民主的普通中國知識分子轉變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陳獨秀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是受到了一個刺激和一個啟發。唐保林具體解釋說:“一個刺激,就是巴黎和會的結果。把戰敗國德國原來侵佔山東的權利判給了日本,他對於西方民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