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那麼嫌惡安祿山,或許不致引發叛亂。
楊國忠非常討厭安祿山,逮到機會便上奏:
“安祿山有竊取天下之心。”
此前也曾數度傳出安祿山出任宰相的訊息,破壞其事者也是楊國忠。
“彼不諳文書,外使謁見,以彼為相,豈非顏面盡失——”
楊國忠如此主張,斷送安祿山為相之路。
其次,楊國忠要求安祿山入京晉謁。
“入長安拜謁朝廷。”
楊國忠三番兩次誘勸安祿山進京請安。
當然,這是殺害安祿山的藉口,安祿山一來,楊國忠肯定不問有無而將之殺害。
安祿山深知楊國忠計謀,當然也不肯輕易進京就範。
他編造了日程不宜、患病等各種理由,拖延進京拜謁,然而,楊國忠卻執意要他來參拜皇上。
“不進京拜謁,等同謀反。”
被楊國忠逼到如此地步,安祿山也就不得不下定決心。
安祿山知道,一旦進京拜謁天子,自己就將被捕殺頭。因此,最後手段只有造反了。
安祿山就這樣舉旗叛變。
他召集謀反的麾下武將這樣說道:
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
說來,舉兵叛亂的安祿山,所高舉的旗幟正是:“討伐楊國忠。”
由此觀之,他絕不是要殺死皇上,改朝稱帝。
“安祿山那傢伙,終於動手了。”
楊國忠聽到安祿山造反訊息傳來,在我面前開心地這麼說,即使到了今天我都還深深記得。說他懼怕叛亂,不如說他慶幸結果正如自己所料。
總之,在這場叛亂之中,安祿山終於攻陷潼關。
接下來,安祿山何時將會進攻長安,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當天我們反覆研議到深夜。
舍長安就蜀地,或是留在此地奮戰到底?
連皇上都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入夜,疲憊的我倚靠在長生殿石壁上休息。
我想一個人靜一靜,思考今後該怎麼辦?
我的頭自然而然觸及石壁,這時——
“事情變得好玩了。”
有聲音傳來。
是誰?!
我將頭部移離石壁,朝四周搜尋人影,但是察覺不出任何動靜。
是男聲,而且彷彿在哪裡聽過的聲音,可是舉目四望,卻不見一個人。
是我聽錯了嗎?
這麼想過後,我又把頭貼在石壁上。
“安祿山終於有動靜了。”
聲音再度傳來。
然後,我才察覺一件事。
那聲音,我一把頭貼在石壁就聽見,一離開就聽不見了。
聲音很細微,像是呢喃,但我確實聽見了。
啊,原來如此——
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這種石造建築,有時可以透過石頭傳來極為遙遠的聲音。大概是石頭與石頭重疊時的狀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