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自己的宅邸。
碰到這種時候,也都是我為他們調停修好。
不過,玄宗愈沉迷於貴妃,我也愈發憂心。
因此,對陳玄禮來說,我是楊氏一族的人,而我憂心的一面,又讓我像是陳玄禮這邊的人。
讓我繼續說下去。事關黃鶴。
如前所述,黃鶴在宮裡的身份,自始至終都是楊貴妃的道師。
道——指的是道教。
為化身為女道士的貴妃傳授教義,是黃鶴的主要任務。
但那是表面,實際上,他並未教導貴妃有關道教之事。
然而,在楊玉環轉為楊貴妃的過程之中,這卻又是必經的一種形式。
每個宮殿都建造了太真堂,每逢貴妃移往其他宮殿時,黃鶴與兩名弟子也隨同動身。
心血來潮時,貴妃會進入太真堂,與黃鶴討論道教種種,有時為了解悶,也會和他說起各種閒話。
至少,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是這樣。
原來黃鶴所要求的,說到底就是這些而已,我也鬆了一口氣。
我因此以為,黃鶴的要求,僅是出人頭地,到宮廷當官而已。
我所想的卻是大錯特錯。
黃鶴要求的,是更恐怖的東西——
他要的是大唐王朝的毀滅。
先前已提過,而我確知此事,則是在我們走避蜀地的前兩天。
安祿山和史思明所引起的天下大亂,逼使皇上和我們一行人逃離長安,如您所知,那天是天寶十五年的六月十三日。
六月十日,名將哥舒翰鎮守的潼關被安祿山軍隊攻陷,因此,我想事情是發生在六月十一日的晚上吧。我清楚記得那一天,是因為潼關被攻陷的訊息傳到了長安。
難以置信的訊息,讓我們大吃一驚。萬萬想不到哥舒翰將軍會戰敗。
想到之後我們倉皇逃離長安的過程,您應該也能深刻體會我們所受到的衝擊。
當時,哥舒翰統帥大約二十萬大軍。雖因攻陷洛陽而氣勢逼人,但安祿山軍隊不過十五萬人而已。即使拿不下安祿山頭顱,眾人都認為,哥舒翰必可擊退敵軍。再說,潼關是天下要塞,古來就是易守難攻之地。我們一直認為,只要先將安祿山軍隊擊退至洛陽,此後的事還可再行研議對策。
既然如此,為何哥舒翰還會被安祿山所打敗呢?
我想您也曉得原因。本該守住潼關等待敵軍來襲的,沒想到將軍卻開關直攻敵營。
宜守不宜攻——關於這點,哥舒翰將軍應該十分清楚。
那為何還要出關迎戰呢?
原因出在楊國忠身上。
哥舒翰將軍曾被再三要求出關決戰。
“出戰!”
主張出關決戰者,正是楊國忠。
楊國忠既是貴妃兄長,又是天寶十一年繼李林甫之後的宰相。
楊國忠與哥舒翰不和,事實上,正是潼關失守的主因。
他深怕哥舒翰立功,擴張勢力。另一方面,他也懷疑哥舒翰與安祿山密約,串通伺機進攻長安。
因此,他才會刻不容緩要求哥舒翰與安祿山決戰。
祿山雖竊據河朔,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待其離隙,可不血刃而擒。
雖說洛陽已陷落,安祿山卻尚未掌握人心,此時固守潼關,待其軍隊疲弊、民心背離之時,再一舉成擒——哥舒翰如此上奏。楊國忠卻出面阻止。
聽聞此事,哥舒翰再次上奏:
賊遠來,利在速戰。王師堅守,毋輕出關,計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觀事勢,不必速。
敵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打算速戰速決。我方堅守潼關,毋輕率出兵,落入敵人圈套。當以順勢觀望為宜。
哥舒翰的奏書,讀來令人心痛,楊國忠卻依然故我,堅持出戰。
迫不得已,哥舒翰只得開關出戰,結果兵敗被俘而死。
我方死亡數萬人。
如果楊國忠不起疑心,長安就不會落入敵手。
再加上深孚眾望的高仙芝,雖突破敵圍進入潼關,卻又因為與宦官邊令誠交惡,遭致讒言而被斬首。
就這樣,多位名將死在我方之手。
因此,對於毫無作戰經驗的楊國忠代行指揮戰局,武將們倍感失望。
以陳玄禮為首,留守長安的武將發出不滿也是理所當然的。
說來安祿山所以叛亂,原因也出在楊國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