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端,因此關東軍回師向南,進攻遼西的錦州,以徹底瓦解張學良在東北的軍政影響力。但是參謀本部立刻下達四道臨參命,強力約束關東軍,不得徑自採取襲取錦州的攻勢,但參謀本部沒有想到,這已是自己將要被關東軍擊敗的前兆了。
4。4 日本帝國覆滅之路的開端
在九一八事變之初,日本政府充滿困惑,百姓則是人心惶惶,東京金融市場一團混亂,大家都不知道關東軍這樣抗命蠻幹,會把日本推到何種危機的深淵之中?但是基本上,日本是一個崇拜實力與英雄的民族,日本人關心贏、輸的結果,遠遠地超過對錯的選擇,因此,當關東軍接二連三的捷訊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民開始熱烈崇拜神威無敵、又能開疆闢土的關東軍,連日皇裕仁都被這種突然的重大勝利衝昏了頭,裕仁實在非常驚訝中國軍隊的“不抵抗”,認為中國軍隊簡直是“有如滿清的太監”,至於關東軍陰謀叛變與違抗軍令的“小問題”,日皇都忘光了。
於是,一種繼承明治大帝開疆擴土的勝利情緒,影響到日本上下的意見,日本民意開始轉為支援關東軍的行動;包括日皇在內的日本高階將領,開始認同關東軍“揚皇威於海外,開疆域於萬里”的壯舉。關東軍是勝利者,因此就是贏家。參謀本部的日皇軍令,最後竟然鬥爭不過關東軍的自做主張!若規內閣與金谷範三大將既然站在“抑制”民族英雄的立場,那麼只有面臨改組下臺的命運了。
這時候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熱情,已經大大地受到刺激而陷入狂熱之中,這些受到操縱的民意輿情都認為,關東軍“揚皇威於海外”,替帝國爭取“生存發展的空間”,政府實在不應再扯關東軍的後腿。若規內閣在對內無法控制軍部與關東軍的行動,對外無法應付國際社會的壓力,終於在十二月一日提出總辭。十三日犬養毅內閣成立,皇道派的荒木貞夫大將出任陸相,真崎甚三郎出任參謀本部次官(隨後參謀總長金谷範三也下臺,由閒院宮親王戴仁接任),而新的內閣正式同意,將第四與第八師團調往滿洲支援關東軍的軍事行動,並且追認第二十師團從朝鮮移防滿洲的事實,內閣透過陸相荒木貞夫的提議,正式劃中國東北地區為日本“綏靖區域”。
經過一番政潮與兵變的角力鬥爭之後,關東軍終於全面的獲勝,日本參謀本部與內閣則是慘敗。由於日本人民迷信權力即是正義,全力支援獲勝、但卻企圖陰謀政變與嚴重抗命的關東軍。不過當時力主關東軍應該撤兵的外相幣原重喜郎,曾經說過一句歷史的預言:“關東軍的進佔滿洲,將給日本吃下一顆炸彈“。但是當時陷入勝利狂熱的日本君、民,一致認為關東軍是為日本吃到了天鵝肉。後來的日本外相重光癸指出,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就逐步成為軍人專政的國家,日本軍閥終於控制了中國的東北,但是日本軍閥也同樣的控制了自己的國家,使得日本不可避免的步上亡國的歷史之路。
附註:
'1' 日本政府部門比較傾向以武力威懾的外交折衝來取得中國東北的市場與資源;東京的中央軍部,則是希望以比較穩健的軍事策略,逐步的威逼蠶食中國的北;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則是希望採取閃電戰的手法,充分的利用中國內戰分裂,以及國際社會自顧不暇的時機,一舉攻佔中國的東北全境。
'2' 由於關東軍的所謂“柳條湖事件”,造假得過分離譜,中國軍隊連營門都沒有出,手上更是沒有武器,連鐵路也沒有真的被炸燬,如何能夠歸罪於中國?同時中國方面又宣佈不抵抗的政策,因此日政府在內閣會議中的事實總結是,九一八根本沒有“暴虐支那”破壞鐵路,攻擊日軍的這回事。同時日本政府也擔心這個軍事行動,會破壞外交部與中國交涉的擴大在東北利益的談判,以及引起國際強權的出面干涉。
'3' 這與今天日本國定歷史教科書把對華侵略改之為“進出”中國相對照,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妙不可言”。
'4' 在日式的觀念中,對與錯並不重要,贏或是輸才是真理,所以有無正當理由侵略中國,根本不是重點,而是能夠順利的佔領中國的東北,才是重點。
'5' 誰知道老謀深算的斯大林準備將計就計、借力使力,讓日本暫時在東北完全得逞,結下中日爆發大戰的歷史引信。中、日之戰,必將是兩敗俱傷,蘇聯就可以一石二鳥,一方面來對付日本,一方面侵略中國。
'6' 這再一次的證明,日本人只有贏與輸、沒有對與錯的觀念,關東軍既然獲得連勝,成功佔領了中國的東北,那麼關東軍就沒有抗命與違法的問題存在,反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