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司令官本莊繁,而該派在日軍地位崇高,深受日皇信賴的武藤信義大將,出任改組之後的關東軍司令官。這時關東軍所控制的部隊,已經多達五個師團與兩個旅團,加上各種特種部隊以及空軍,佔日本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為日本本土之外的最大軍事力量,這是日本自從日俄戰爭以來,最大的國外駐軍行動,自然也消耗日本極大的國力。武藤信義不愧是日軍的王牌將領,他接任關東軍司令官之後,開始全力集中運用優勢兵力,以強勢的火力與新式的戰技,加上殘忍絕倫的屠殺手法,在滿洲國中,實施先南後北,有秩序與方略的掃蕩作戰,因而對東北抗日義勇軍產生非常沉重的打擊,由於義勇軍在沒有一致的指揮系統,沒有補給的後勤網路,更又沒有足以攻堅的火力,以及現代化的作戰技能(東北的義勇軍也不瞭解全民總體戰的運作方式),當然不是改組之後的關東軍對手。因此到了一九三二年的年底,大部分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在武器槍彈用完,人員死傷慘重的狀況下,逐一地被日軍擊敗,而有少部分退到蘇聯所控制的西伯利亞地區,然後輾轉的經由新疆等地回國,繼續的參與抗日。
然而武藤信義發現,關東軍要想完全肅清東北的抗日義勇軍,就要封鎖中國關內經過熱河以及山海關支援東北義勇軍後勤的路線。所以在一九三二年的年底,武藤就下令關東軍,始把作戰目標鎖定熱河。
10。3 中國再度爆發內訌
反觀中國方面,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對於正在進行統一工作的國民政府而言,不啻是一個超級的政治風暴衝擊,當時的國民政府,正苦於內戰的分裂,以及財政的耗竭,哪裡能夠有力量迎戰日本這個世界一等強權的侵略?更糟的是,日本的侵略,給予各地割據力量一個反抗中央非常有利的藉口,就是要求國民政府“立刻停止”統一的作戰,而將力量轉用於抗日。
不過以事實而言,這個口號非常的動聽,但是根本不切實際,因為假如中國基本的分裂與山頭仍然存在,沒有一個共同與互信的國家共識,以及統一的軍政與軍令系統,她是不可能進行全面性作戰的,而只是一個混雜拼湊的“烏合之眾”而已,經不起現代化作戰的嚴厲考驗。因此,要想抗日的前題是加速統一,而非停止統一而接受各山頭的拼湊組合。
事實上,當時中國沒有任何的力量,能夠領導四分五裂的中國,來對抗日本,粵派的國民政府,當家才不到一個半月,又得不到各個派系的支援,差點沒把整個國家給搞垮,在一二八事變的危機壓力之下,只有緊急把燙手山芋,再度的丟還給蔣介石。蔣介石一面設法勉強與日本達成上海停戰協議,一面在洛陽召開國難會議(仍然有許多派系拒絕參加)以重新組成政府的領導階層。結果是邀請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由蔣、汪合作,共同設法面對日本的侵略。
由於國際社會無力主持正義與和平,西方強權更是抱持著怯戰與畏戰的心理,因此根本無法牽制與約束日本對於中國一再的侵略,而連日本政府本身,也都要看東京軍部的臉色行事,所以國民政府企圖與日本政府直接交涉,來維持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完整,根本也行不通。所以當時蔣汪合作的國民政府,是處在既不能戰又不能和的狀態,對日本的侵略,只有採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式。抵抗無法阻止日本的擴大侵略,交涉也無法達到合理的解決,唯一的作用,只是希望延長中日決戰的時間,能夠給與中國多一些抗日的準備機會。
10。4 張學良面對著危機四伏的處境
而當時直接面對日本侵略熱河壓力的,還是東北軍的負責人張學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日本政府真的會被關東軍控制,而直接佔領東北。因為張學良原先一直認為,只要中國能夠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中國在東北的利益上,多做一些讓步,日本政府終於能夠約束關東軍,而把東北的主權還給中國,因此自己所能做的是,設法與日本政府接觸,同時儘量地不要刺激關東軍,避免給關東軍有生事拖延的藉口,直到犬養毅首相被刺之後,張學良才清楚地認識到,關東軍實際上已經主導日本的大政方針,日本佔領中國東北,是不可能改變的既成事實。
在張學良等待日本局勢澄清之時,政治現實的壓力,由如排山倒海般的湧到,東北軍失去了發展的根據地,立刻就陷入危機四伏的處境,少了東北的資源,張學良就沒有足夠的糧餉來支援他所統御的部隊,這就成為華北軍政局勢一個最為現實的問題。而東北軍正處在晉軍與西北軍夾擊的危局之間,這兩支華北在地的部隊,不會忘記東北軍入關而結束了他們反抗國民政府的“歷史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