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與可觀的損失。但是這些抗日的行動,究竟是戰略的牽制,而非戰略正面的對抗'5'。
9。 抗日史實需要肯定
歷史必須還原它的本來事實真相,否則歷史將會繼續出現嚴重的不公,也會導至歷史悲劇的繼續發展,中國人曾經為維護人類歷史,免遭法西斯的蹂躪,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當時中國人的血淚與犧牲,到如今還是遭到近乎完全的被遺忘與抹殺命運,難怪中國人會有如此重大的自我認同的困難。
當全世界在探尋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之時,中國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重大歷史的定位?也不知道中國做了那些重要的貢獻?中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在中國贏得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反而會喪失領土,中國會陷入內戰?直到現在,中國人還是不能知道自己光榮的歷史。這些歷史嚴肅的問題,當然中國人要負起自己民族不爭氣的責任,但是國際強權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中國上下其手的破壞與出賣的做法,也要負起同樣的責任。
因此作者寫這本書,其目的只有一個,告訴所有的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日的歷史真相何在?依照歷史事實的記錄而言,中國是戰士,而不是人質,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於全世界的人類,共同追求歷史的正義與和平,有著極大的貢獻,但是中國在歷史上應有的光榮與權利,全都被強權的政略所出賣了。
本書不是一本抗日戰爭全史,沒有鉅細靡遺的記載抗日戰爭中所有的重大戰役與事件,它只是設法從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中,挑選一些重大的事件,找到中國在這場歷史大決戰中的貢獻,以及點出歷史曲折與變化原委的所在,本書更是不諱言的指出中國在國際強權運作下,在歷史中遭到出賣的掙扎。本書絕對無意醜化日本的惡劣與暴虐的意圖,也不想挑撥盟國對中國出賣的是非爭議,更不想要為哪一個政黨的形象而辯護,本書只想設法記錄一些抗日戰爭歷史的真相,告訴全世界與所有的中國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究竟付出了多少代價,做出了多少的貢獻,以及最後遭到多少的出賣與陷害。
這本書比較著重歷史事件原因的探討,與歷史教訓反思的探討,因為作者認為,目前離開中日戰爭歷史發生的時間,已經有半個世紀以上了,有了如此時間的長度,歷史就不能只滿足於事實的考證與收集而已,更要能從事實的資料,發掘其意義的思索,才能發揮歷史教訓真正的價值。作者認為,歷史的因要比歷史的果更為值得思考,而設法分析歷史當時的狀況,設法找出相同狀況之下的不同佈局與選擇,也是提供瞭解歷史教訓意義的重要思考方式。
因此在寫作歷史之時,難免會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有事實的發現與價值的褒貶,而對於這些已經成為歷史的人物,作者並無任何的個人恩怨與利害可言,對於歷史事實的敘述,一樣必須抱著歷史就是歷史的態度,無法討好某些政治利益的觀點,否則就會再度扭曲了歷史。作者全書的立論觀點是,在人類最為關鍵的一場歷史決戰之中,中國人身為戰士,為全人類的正義與自由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中國人不朽的榮耀,歷史的真相不能永遠的被扭曲。
但是沒有人能夠完全超脫自己的環境、身世與觀點的歷史敘述,由於涉及到歷史人物與黨派的批評,或者作者應該透露一點自己家世的政治背景,由於先父曾經參加過共產黨抗日的軍事訓練活動(當然不是共產黨員),因此瞭解共產黨的抗戰策略,雖然先父很快的脫離共產黨團體,而積極的參與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作,最後成為國軍的陸軍上校軍官。但是在退到臺灣之後,只因為過去這點的「紅色」記錄,成為臺灣白色恐怖的犧牲者,後半生都活在政治的監視之下,失意潦倒。先父的基本立場是,看清共產黨,也看輕蔣介石(典型的粵派軍人觀念)。先父當初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為了在抗日戰爭中,想要多出一分力量的結果,導至了後半生失去自我發展與貢獻國家的機會。
這也許是作者內心之中,永遠感到不平與遺憾的地方。
10。 日本對華的全面侵略迫使中國抗戰禦侮
作者對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歷史的看法,大略可以簡單歸納如下:假如單就中日之間的關係而言,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原來是可以不必一定發生的,或是可以避免發生的,因為在中日長達二千年的歷史關係之中,中日親善與互不侵犯的時間,遠比矛盾與衝突的時間,長得太多。就算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中日關係出現衝突的發展,中日之間也沒有爆發全面戰爭的絕對必要。但是由於中國成為日本與國際強權決戰的戰略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