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家以嚴厲而聞名的修道院。他每週只吃一餐,有一次他緊綁於腰部的一條棕櫚葉麻繩腐爛了,因為繩子綁得太緊不得不做手術取下來,他差點因此喪命。30 歲時他開始了在一根柱子上的生活。在之後的30 年裡,他一直在這根柱子上生活。他幾乎不躺下,除了在過久的禁食之後身體非常虛弱時。他戴著鐵質領子,休息時就彎著身子或斜倚著。聖西蒙死後被天主教堂奉為聖人。
聖西蒙:30 年立在一根柱子之上
如果我們除了知道聖西蒙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柱子上度過以外,對他的其餘生活不了解,我們可能不會認為他的一生很值得敬佩或有價值。先不談為什麼聖西蒙會被奉為聖人這個困難的問題,我們自己還是能發現一些聖西蒙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認為聖西蒙奇怪、難以理解,這說明我們有這樣一種道德直覺:鑑於我們不常把快樂或痛苦的經歷與神聖或後世聯絡起來,我們很自然地要問,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節制快樂本身是否可被看做是一件好事情。
但也不是所有的快樂都是值得推崇的。讓我們看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傳說公元64 年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尼祿放火燒了城池,並在燃燒的城市前快樂地為特洛伊的毀滅而歌唱。這是不是史實在此不做討論。只要知道這種快樂是醜陋和骯髒的就好了;包括聖西蒙在內的聖人都沒有理由享受這種快樂。從這個角度來看,追求快樂是好還是壞取決於情境:只有當追求快樂造成了某種破壞或損失時才是一件壞事。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觀點與上面的觀點是相容的,即僅僅節制快樂本身不一定就是道德典範或是一件好事。
生活的意義— 66 —
回過頭來,很容易看出直接譴責任何一種快樂都是沒有理由的。說“快樂是壞的”是一個道德判斷,而道德判斷都要有理性的論證。也就是說,針對“快樂是壞的”這個說法,完全可以問:為什麼快樂就是壞的。有人指出宗教中的禁慾主義或任何性質的節制禁慾都包含著某種程度上的模糊的理由。誠然追求快樂可能導致傷害或苦難(如尼祿的例子),但也不是說所有追求快樂都是壞的。不假思索地指責快樂,似乎是錯誤地把快樂僅僅和不良後果聯絡在一起了,而這事實上也許是偶然的。 。。
快樂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嗎?(2)
如果說快樂不是壞事,那就等於說快樂本身不是個壞東西或邪惡的東西。這種說法看似可信,很多哲學家對快樂的價值都有鮮明的觀點。他們(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學派和實用主義者)不但不認為快樂本身是壞的,反而認為它是好東西。這也就是說,快樂自有它的積極價值。人們不會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快樂,可能是因為追求快樂有時會導致一些不快樂或不良的後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快樂還是多一些好。
快樂和幸福是一回事嗎?
認為快樂本質上是好的(即它本身是好東西)這個觀點與我們的直覺相吻合:我們可以想象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生,唯一的差別是其中一個擁有更多的快樂,似乎沒有理由不說快樂多一點的人生是更有價值的。然而,說快樂本身是好東西是一回事,說快樂等於人類的幸福又是另一回事,為什麼呢?
那些熱衷於研究如何生活的哲學家似乎把人生的幸福看做是完全的、終極的目標。這就意味著幸福的一生是充實的一生,無所缺少。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很多人相信趨樂避苦是人類的本能的一部分,但幸福的一生不應該僅僅包含快樂或快樂經歷。這種觀點可見於哲學家羅伯特。 諾齊克始創的思想實驗“經歷機器”裡面。
這個思想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幸福的一生(完滿、自足)等於快樂的一生,那麼尋求幸福生活的人應該在有了“經歷機器”之後就感到滿足了。但正如諾齊克指出的:經歷(或快樂經歷)並不是人類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例如,與現實生活相聯絡,希望成為某種人,成就某種事也是人類生活中基本的、重要的部分。因此,快樂的生活(充滿了快樂的經歷)不等於幸福的生活(完滿、自足)。也就是說,快樂本身不足以提供給人類幸福的生活。
在21 世紀的某個偉大時刻,人類正歡慶他們的新發明“經歷機器”……
它可以給人類提供任何數量的任何種類的快樂經歷
這隻需將人腦和這臺機器相連,按相應按鈕即可
快樂的種類涵蓋從食物、性到感覺自己是個超級英雄
“昨天,我經歷了變成成龍的感覺,今天,也許該試試當李小龍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