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何況美國的資產市值還在下降,這比率會再上升。
如果遠高於一,市民對借貸市場的信心下降,貸款到期要收回,借貸的市場總額早晚要大幅下調。借貸收縮歷來頭痛,何況來日方長也。我不認為讀到的報道一般可靠,希望我是被誤導了。
美國之外的地區怎樣看呢?要看各地本身的借貸╱資產比率。如果不高於一,那麼政府只處理了銀行,避了擠提,就八*九可以過關。這次由次貸引發起來的金融風暴,跟三十年代不同之處是沒有昔日那麼大的傳染性。有兩點,其一是當年不同的國家都直接或間接地以金或銀作貨幣本位,一個大國金融事發,通縮於是傳染到整個地球去。其二是中國帶動起來的產出發展,今天是地球性的,對外貿易的國際市場美國再沒有當年那麼舉足輕重了。
無論怎樣說,論到地球經濟,美國還是遙遙領前,還是最重要的。中國應該獨善其身嗎?不應該,但要在「先」善其身的前提下才考慮協助。我認為互相得益的協助是存在的。
保零也艱難
(2008…10…24 07:58:17)
我這一輩關心中國發展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大躍進及人民公社期間北京公佈的經濟數字不盡不實,往往離譜。開放改革以還,經濟統計有了革命性的改進,可惜這些統計歷來麻煩兼頭痛。先進如美國,最近發生的金融風暴,把大有來頭的財政部長與聯儲局長弄得手忙腳亂,反映著他們的統計也有不少問題,誤導了。是的,如果年多前次貸事發時他們有足夠的資料,立刻處理,今天的災難不會那麼嚴重。
記得一九八三年底,中國改革開始有眉目,一位在北京主事統計的仁兄到香港解畫,說他們大事整頓統計,陳辭懇切,又說他個人可以擔保數字不錯。我對他說:相信他的真誠,但希望他以後不要那麼傻,擔保數字的準確性。我指出,政府的經濟資料全世界都錯,分別是錯多錯少而已。我也打趣地向他說了兩個他很不以為然的小故事。那是七十年代時,香港的財政司郭伯偉與美國的經濟大師佛利民,曾經不約而同地對我說,如果政府完全不公佈任何經濟數字,對社會可能較好!
沒有理由質疑中國今天從事統計的本領,但可以指出與其它先進之邦相比,統計上中國在幾方面有特別的困難。其一是流動人口不僅多,且常有變動,而這些是無從估計得準確的。其二是月入千六以下的不用付稅,打散工的懶得付,這些人的收入多少難知。其三是中國發明的發票制度,容易導致經濟統計產生偏差。
提到這些,因為多年來我老是覺得中國的經濟資料有一處我不能理解:我可能錯,但當局發表的數字,與個人現實觀察的情況比對,通常是前者遲了一段日子。有時遲三幾個月,有時遲逾一年。遲發的經濟資料外國也有,但中國的彷佛特別遲。這是個人的感受,可能錯。這感受不起自今天──八十年代初期起我就覺得是這樣。
要我認錯容易,但朋友,我是真的錯了嗎?無數讀者會同意,數十年來我對中國經濟的推斷很準確──差不多沒有錯過。遠比其它經濟學者推得準,一部分靠真功夫:我的宏觀分析是自己的發明。然而,衷心說實話,我的準繩有好一部分是騙人的:在真實世界見到了情況的轉變,認為合情合理,推遠一點,就先寫了出來,過後政府公佈的數字說我對!這不是騙人是什麼?不是政府騙人民,而是我騙讀者。是的,只要政府公佈得遲,而你不斷地到處觀察,這裡那裡八卦一下,先說出來,水晶球就變得靈光了。
最近北京公佈的經濟增長率下降,上季下降至百分之九。明年怎樣看呢?某機構的預測是明年增長九點五,北京說要保九,林毅夫說保八以上不難。我呢?認為保零也不易!是的,我的水晶球說,未來一兩年,神州大地很可能出現負增長。說得肯定一點吧:如果北京依然故我,不洞燭先機地大手應對,負增長一定出現。最近北京公佈的資料顯示經濟的增長率下降得快,但跟我在幾個地區見到的工業下跌相比,還是好看很多。工業是中國的經濟命脈,此業遇難,整個國家的經濟無可救藥也。
地球金融風暴,對神州當然不利,但我說過,這次起自美國災難的地球傳染性不高。這風暴起自一個月前,但中國的工業困境是八個月前開始明確,逐步惡化。這使我在悲觀中看到樂觀的一面:如果中國的工業發展沒有兵敗如山倒,還是有著十多個月前的形勢,那麼這次地球災難,除了某些部門或機構大輸一筆,中國的發展還會是很不錯的。這是說,地球帶來的不幸,中國可以處理的治方不多,但自己的工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