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8部分

央軍委華北軍分會5月4日關於反“蠶食”鬥爭的指示和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7月7日關於開展政治攻勢的指示,7月決定:立即開展夏秋季軍事、政治攻勢,方針是:“堅持邊區東部、北部,反擊日偽軍‘蠶食’、封鎖;大力開闢邊區的西南部,打通與水東區的聯絡,以便支援他們的鬥爭”。在7~9月的夏秋季攻勢中,冀魯豫軍區共拔除日偽軍據點近50處,殲日偽軍1000餘人;開闢和擴大南華、東明、長垣、考城等地區,衛河、尚和、昆吾、濮陽、衛南等縣的工作均有恢復,打通了魯西南與濮(縣)範(縣)觀(城)中心區的聯絡,使邊區形勢一度緩和。9月27日起,日偽軍1萬餘人對催範觀中心區、第8軍分割槽昆(山)張(秋)地區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掃蕩”,使昆張地區全部變為敵佔區。

10月,日軍合擊第1(泰西)、第4(運東)軍分割槽。

12月,日偽軍又以1萬餘人(其中日軍9000餘人)對湖西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湖西專員李貞乾等犧牲。9月以來,日軍對冀魯豫邊區接連不斷的“掃蕩”、“蠶食”,給邊區造成極大損失,邊區大部分地區變成“格子網”,進入更困難的時期,日偽據點、兵力均較上半年增加。到1942年年底,邊區有日軍據點199個,比上半年增加53個。

山東八路軍提出“翻邊戰術”,即敵打進我這裡來,我打到敵那裡去,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蠶食”。在反“蠶食”的鬥爭中,八路軍以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裝,堅持邊沿區,積極打擊敵人的“蠶食”推進和偽化活動。濱海區教導2旅於1942年11月上旬發動海陵戰役,攻克日偽據點16處,粉碎了敵沿隴海線方面向海陵縣的“蠶食”。在堅持邊沿區鬥爭的同時,八路軍還派出武工隊、小部隊深入敵佔區,還要求被敵“蠶食”地區的地方武裝和工作人員堅持原陣地,縣不離縣、區不離區。

1942年,山東八路軍還爭取偽軍1萬餘人反正。由於1942年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掃蕩”特別頻繁,僅9月~1943年1月即進行5次萬人以上的“拉網合圍”大“掃蕩”。因而“敵進我退”的局面尚未能改觀。

1942年日偽據點由上年的1321處增至2507處,抗日根據地的面積則進一步的縮小。

自貫徹執行北方局、軍分會反“蠶食”鬥爭指示後,華北的反“蠶食”鬥爭出現有利轉機,到1942年秋,除部分地區外,基本上制止了敵人的“蠶食”,形勢開始好轉。鄧小平在194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於會議上的報告中就曾針對本區的情況說:“1942年成立武裝衛作隊……特別是北方局、軍分會提出反“蠶食”鬥爭之後,收效很大。所以1942年5月以前,根據地還始終是退縮的,5月以後則完全改觀。”'《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7頁。'

第五編 渡過難關(1941。1~1943。6)

第二十七章 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抗戰

第三節 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掃蕩”、反“清鄉”、反“清剿”鬥爭

一、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進入艱苦抗戰時期

1941年,日本市國上義為謀求迅速解決“中國事變”,鞏固佔領區,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一面積極誘迫國民政府投降,一面加緊進攻各敵後抗日根據地,侵華日軍在華北大肆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向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的同時,在華中則大力扶植南京汪精衛偽政權,並乘皖南事變發生之機,加緊調整兵力部署,大最擴編偽軍,向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猖狂進攻。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中國派遣軍為確保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和水陸交通線,鞏固華中佔領區,以第11集團軍所轄7個師另3個獨立混成旅,部署於武漢、信陽、九江地區;以第13集團軍所轄3個帥另4個獨立混成旅,部署於長江下游蘇、皖、浙等省,重點加強京、滬、杭地區的守備,日軍在華中的總兵力共26萬餘人,其中用於對新四軍作戰的達11萬人,華中偽軍15萬人也全部用於進攻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這些日偽軍依託據點和交通線,持續不斷地對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清剿”和“清鄉”。

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在皖南韋變後,仍繼續執行其消滅華中新四軍的計劃。華中敵後抗戰面臨著日、偽、頑三面夾擊的嚴重形勢,開始進入艱苦抗戰時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鞏固華中佔領區,確保主要交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