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祝賀,中共中央透過《新華日報》熱烈慶祝這一“輝煌勝利”。'《新華日報》1944年8月8日。'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入緬之戰,開創了大陸反攻的新階段”。'《紐約時報》1944年5月16日。'
第二、緬北、滇西反攻的勝利,在中華民族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中國軍隊在異邦國土打敗侵略者,勝利歸國,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空前的。
它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具有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1944年11月號的美國《皇冠》雜誌刊載了一位戰地記者的評述,他認為“中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緬北戰鬥“表現出中國軍隊忍受無限艱難的偉大,世界上任何軍隊都望塵莫及”。'何鐵華、孫克剛:《印緬遠征軍畫史》,上海時代書局,1947年版,第10頁。'
曾經參與緬北反攻作戰的美軍布朗上校這樣說道:“中國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軍隊,我必須向他們脫帽致敬”,他並表示“我願意追隨他們到任何地方”。作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史迪威的評價是:“中國軍隊是極好的。”'《中國現代軍事史》,普林西頓大學出版社,1956年版,第188頁。'
第三、緬北、滇西反攻的勝利,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盟軍在印緬戰區和太平洋地區的作戰。
緬北反攻前,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分別在印度東北部和雲南怒江以東,厲兵秣馬,對駐緬日軍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和鉗制,使其不敢貿然向印度深入,進而實現與德國法西斯會師中東的迷夢。中國駐印軍首先揭開了盟軍反攻緬甸的序幕,為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英軍對英帕爾的堅守和對緬中的出擊,都因中國軍隊牢牢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大大減輕了對它的壓力而終於獲勝。從1943年冬開始的反攻緬甸作戰,同亞洲、非洲和歐洲盟軍的反攻作戰遙相呼應!使軸心國在東西方都陷入戰略被動。到1944年7月,抑留於緬甸的日軍達到10個師又1個獨立混成旅,這顯然給美軍在太平洋的反攻減輕了壓力。對此,美國《紐約時報》載文說,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從側翼牽制了太平洋戰區,可鞏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軸心國會師遠東之企圖。”'《紐約時報》1944年5月16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的勝利,不僅對東方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四、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使日軍對緬甸的統治瓦解,為緬甸人民的抗日鬥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大量的日軍被拖在緬甸戰場,減輕了東南亞人民抗日的壓力。緬北、滇西反攻的勝利,也增強了東南亞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
第六編 走向勝利(1943。7~1945。9)
第三十五章 1943年至抗戰結束前的正面戰場
第一節 擊退日軍對常德地區的進攻
一、進入反攻階段正面戰場的形勢
1943年春,蘇聯紅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開始了戰略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反法西斯陣線的轉折。5月13日,北非戰場上最後部分德意法西斯軍隊向同盟軍隊投降。7月10日,美英聯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8月16日佔領全島,並威脅義大利本土。這一形勢加速了義大利統治集團的分裂,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被趕下臺。9月3日,義大利政府向同盟國投降。至此,歐洲法西斯陣線土崩瓦解,世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曙光。
太平洋戰場的形勢也朝著不利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方向發展。美軍於1943年2月攻佔了瓜達爾卡納爾島,從而轉入戰略反攻,迫使日軍轉入了戰略防禦。
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在中國人民持久抗戰特別是敵後戰場人民戰爭的有力打擊下,受到很大消耗與削弱,其部隊士氣低落,厭戰反戰情緒日益增長,士兵投降自殺者日益增多,戰鬥力下降。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上的失利,以及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加劇了日本國內矛盾。
1943年4月和10月,東條英機內閣連續兩次改組,內閣成員頻繁易人,反映出日本統治階級內部一些人對戰爭前途失去信心,政局不穩。同時戰爭經濟也瀕於破產。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厭戰反戰情緒激增,這就從內部動搖了日本帝國主義賴以進行侵略戰爭的基礎。
日本侵略者,為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改變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