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地處“非武裝區”,有日軍庇護,南京政府沒有能力懲罰他,蔣介石也說:“要討伐他,就一定會直接和日本衝突;我們現在力量不夠,不得不暫時容忍。”'《蔣總統秘錄》第10冊,臺北中央日報譯印,1982年版,第85頁。'
在日軍卵翼之下,這個偽自治委員會在一個月之後,改稱“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改組後的自治政府制定了組織大綱14條,設委員9人,殷汝耕為政務氏官,“總攬全區軍政事宜”。1936年4月,該傀儡政權第二號人物,政府秘書長兼外交處處長池宗墨,作為專使率10餘名官員訪問偽滿洲國,其目的是公開表示“為與鄰邦敦睦友誼,並專誠答謝關東軍”。池宗墨一行每到一處,肉麻地吹捧偽“滿洲國”為王道樂土,保證要以日滿“王道樂土精神,灌輸於我冀東二十二縣”。'《冀東日報》1936年4月24日。'
5月,偽“滿洲國”官員回訪冀東,互相安撫。殷逆不但為日本看護冀東這塊殖民地,還配合日本的侵華政策,頻繁以通電、談話,甚至以飛機播撤傳單等方式,向宋哲元、閻錫山等國民黨華北大員施加壓力,要求他們跟著冀東實行“自治”。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了日本推行分離華北政策的得力工具。
四、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
日本將國民黨政軍兩方面的勢力逼出平津等河北中心區之後,立即著手扶植“自治”傀儡。日本曾拉攏誘使華北各勢力代表人物,如於學忠、孫傳芳、吳佩孚以及閻錫山等人,均遭抵制或公開拒絕。其後,日本分析宋哲元擁有很大的政治軍事力量,又同南京政府有矛盾,是一個理想的物件,遂展開了對宋的“工作”。
日本最初設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土肥原所擬定的“高強度方案”,建立“華北共同防共委員會”,其主要內容有:
“(1)自治領域為華北五省,推宋哲元為委員長,委員會中聘日本人為顧問;
(2)由最高委員會主持五省軍事,截留五省關稅、鹽稅、統稅分配給五省;
(3)向確立日滿華三國的合作經濟圈邁進,即:開發礦藏資源,振興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