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推動了全國農民運動的發展。1927年3月,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執行委員會在武漢成立,毛澤東、鄧演達、彭湃、方誌敏等13人被選為執行委員,農協組織已遍及全國17個省。至6月底,全國農協會員已達945萬人。
蓬勃發展的全國工農運動,其鬥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直指封建階級的反動統治。1927年1月,英國侵略者迫於聲勢浩大的反帝群眾運動,不得不將漢口、九江英租界交還中國。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上海市總工會兩度發動全市工人罷工並發動武裝起義,配合北伐軍推翻北洋軍閥在上海的統治,遭受失敗。這時,周恩來到達上海,擔任中共上海區委(江浙區委)軍事委員會書記。3月21日,周與羅亦農、趙世炎等人組織了第三次大罷工並轉入武裝起義,參加群眾達80餘萬人,經過30多小時血戰取得勝利。於3月22日召開上海市人民代表會議,宣佈成立人民政權機關——上海人民臨時政府,迎接北伐軍順利進入上海。在工農運動的普遍發動中,人民群眾經受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洗禮,民族的覺醒已進入新的時期。
三、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一)國民黨改組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孫中山領導反對北洋軍閥的“第一次護法運動”遭受失敗後,於1921年5月5日再度到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發動了第二次護法運動,但由於陳炯明叛變又歸於失敗。在這屢遭挫折,一籌莫展之際,孫中山開始得到了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
繼1922年6月的杭州西湖會議之後,中共於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討論了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統一戰線問題。會議決定,共產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幫助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但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孫中山接受中共建議,並在中共的幫助之下完成了改組的準備工作。
1923年11月,正式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和黨綱草案。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代表165人,其中共產黨員23人,佔代表比例11%。大會透過了國民黨新的黨章、黨綱和改組的具體辦法;透過了宣言,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決定同意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正式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後的國民黨綱領,與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大會選舉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等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瞿秋白、張國燾、林伯渠等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改組國民黨,標誌著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從此,國民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孫中山多年奔忙卻屢遭挫折的局面得到扭轉,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新的轉機。
1924年5月,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之下,在廣州黃埔創辦了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培養軍事幹部。一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被派到軍校工作和學習,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惲代英、肖楚女、聶榮臻、葉劍英等擔任了各種負責工作。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正式開學到1926年北伐戰爭前,共招收學生5期約7390餘人,為建立廣東根據地、平定商團叛亂和進行北伐戰爭,以及中國革命戰爭的進一步發展培養了大批武裝骨幹。
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南方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北方各派軍閥卻在各帝國主義的支援下,不斷進行混戰,先後爆發過1920年的直奉戰爭,1923年的江浙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1925年初奉浙戰爭,其間還有1924年馮玉祥在北京反直,1925年11月郭松齡反奉戰爭等。戰禍連年,民不聊生。
1924年11月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於時局的主張》,提出了“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及召開國民會議,統一全國的13項主張,得到孫中山支援。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集國民會議以謀中國之統一與建設,並帶病北上,12月底到達北京,同北洋政府進行了鬥爭。1925年初,廣東軍閥陳炯明乘孫中山在北京患病之機,發動叛亂,進攻廣州,革命政府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骨幹,組成東征軍,兩次東征,徹底消滅了陳炯明勢力,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同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改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