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人性的內涵比媚術要豐富得多,生活的內容比政治要廣闊得多。有時候,我們可以故意犯犯傻,不玩那個什麼“媚術”了;有時候,我們可以故意偷偷懶,不理那個什麼“政治”了。這時候總還有一點人生的樂子可以享受。比如,放縱一下關於“摩羅鄉”的聯想,玩玩“鐵匠營”的繞口令,等等。正是這些“政治”和“媚術”之外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亮色,和一些詩意,人也因此而顯得鮮活可愛。
我想,比干、伯夷、叔齊、伍子胥、屈原、岳飛們的本意,可能也不過是想活得可愛一點,詩性一點。當那並不詩性的東西光顧的時候,他們不過是沒有躲避那不可躲避的東西,遂成為可敬之人。
一個人在成為可敬之前,一定是可愛的。
可敬是一種悲烈的境遇,也許最理想的狀態是生活在可敬與可愛之間。
2006年11月28日,北京北小河邊
【自宮】自我閹割的第一刀(1)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統稱為“士”,“士”是象形字,象形男人的生殖器。“寸”是指事字,一隻手的手腕處掩著一柄小刀。“士”和“寸”組合在一起就是閹割的意思,拿刀割去男人的生殖器。因此,周朝時把閹割過的男人稱為“寺人”,“寺”就是“士”和“寸”的組合字。
《春秋左傳·僖公二年》出現了有史可稽的第一個著名的“寺人”:“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齊國的寺人貂,開始在多魚這個地方洩漏齊國的軍事機密。這一句記載空谷足音,奠定了這個叫“貂”的人寺人之祖的地位的同時,更指控貂是一個間諜。可惜,關於間諜的指控卻僅此一句,下文再無記載,《左傳》惜墨如金的簡潔文風讓我們錯過了一個也許更加精彩的傳奇故事。
宮刑的起源很早,學者們相信,至遲到夏禹時代,宮刑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刑罰。據《周禮》記載:“夏宮闢五百。”夏朝的宮廷裡有五百人施了宮刑,正說明宮刑的技術手段已足以完成大規模的懲罰。宮刑又叫“去勢”,“勢”同樣是男人生殖器的代稱。不過,宮刑是他閹,是“五刑”中僅次於死刑的懲罰(參見本書《蠶室裡的花朵》),而寺人貂卻是自宮,自我閹割,為的是進入齊桓公的內廷。
寺人貂,又叫豎貂,豎刁,豎刀,最通行的稱呼是“豎貂”。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名字,不知道是他一出生就起了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是寺人才起的這個名字。“豎”的本義是短小,引申為童僕,又引申為宮中供役使的小臣。貂是一種動物,長於寒帶,聰明伶俐,生性慈悲。北極圈內的獵人捕貂,常常假裝快要凍死的樣子,躺在貂出沒的地方。貂看到後就跑出來,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人。獵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捕到了貂。歷史上有很多以動物入名的人,比如董狐、陽虎、西門豹、樂羊等等,豎貂的最初命名應該與貂這種動物有關。可以想像,作為齊桓公的男寵,豎貂一定是個美男子,小白臉,他穿著用貂皮和貂毛裝飾的短上衣,更顯得貌美如花,更能得到齊桓公的歡心。豎貂用自己的身體去取悅齊桓公,與貂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人是多麼的相像啊。
“豎貂”這個名字開創了兩個傳統:一是後世關於宦官的更加著名的稱呼—閹豎,毫無疑問,這個稱呼來自豎貂。一是一種官職的裝飾。《漢官儀》載:“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璫左貂。光武已後,專任宦者,右貂金璫。”從秦朝沿襲下來的文官名中常侍,按照禮制,帽子上裝飾著“銀璫左貂”,漢光武帝劉秀以後,這個官職就專用宦官充任,裝飾也改為“右貂金璫”。宦官充任的這個官職,吸取借鑑了豎貂的裝飾靈感,從而使這一裝飾固定為一種代代相襲的禮制。
齊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亂世的第一位霸主。但是他和管仲的遭遇卻一波三折。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弒襄公,自立為齊國國君。僅僅一年,公孫無知被殺,齊襄公的兩個弟弟爭位,管仲擁戴的公子糾自魯奔齊,鮑叔牙擁戴的公子小白自莒奔齊。為了阻攔公子小白,管仲帶兵埋伏在路上,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小白順勢裝死,公子糾得意洋洋、慢條斯理地趕往齊國,六天後到了齊國,卻發現小白已經搶先入齊,登上了王位。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發兵攻魯,殺了公子糾,又想殺管仲。鮑叔牙阻攔說:“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鮑叔牙真是管仲的知己,他評價管仲說:“君王您如果只是想治理齊國,高傒和我就足夠了;但是如果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