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入朝,就含有拿自己當人質的意味在內),談何“戰”、“和”?既失去了“和”的前提,“和親”之說當然就無法成立。
事實上,“昭君出塞”根本就不是“和親”!
首先,以前每次和親,兩漢書的記載都明確點出“和親”二字,而且都是在匈奴的強大壓力之下才進行的;而昭君此次,所有的記載都是“賜單于”!明明白白只是呼韓邪單于自居為婿,撒嬌般地求賞之後漢元帝的一種即興賞賜行為。
再者,以前每次和親,都是以“宗室女翁主”、“宗人女翁主”嫁給單于為閼氏,而王昭君的身份僅僅是“待詔掖庭”(即尚未見過皇帝,《漢書·元帝紀》)、“後宮良家子”(《漢書·匈奴傳》)、“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也就是說,此時王昭君仍然是一介平頭百姓。和親要求身份對等,而昭君以如此身份出塞,呼韓邪單于還樂得屁顛屁顛的,居然還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二字,顯然是漢元帝所賜,多麼輕蔑的封號啊!可見這根本不是和親,而是漢朝把匈奴當作屬國的待遇。
區別是否“和親”非常重要。如上所述,昭君出塞,並非和親,只是大漢賞賜給匈奴的一件禮物而已。這件禮物的意義非常重大,它表明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已經徹底倒置。漢朝已經強大到根本不必擔心外族入侵,根本不需要屈辱地和親的程度;而返觀匈奴,呼韓邪單于這個不爭氣的最高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