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他動了鍘隱之心,決定給高弟一點自由——讓他自己選個死法。公子高也領情,為了不連累家族,趕緊上了一個奏摺,說是父皇在時,人則賜食,出則乘車;還給過御府之衣,賞過宮中之馬。如今父皇去了,自己要是不跟著去,就是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了避免不忠不孝,他請求從死,殉葬驪山之下。
二世讀了公子高的上奏,心中悲欣交集,當即準了。在高自絕之後,准以公子之禮,葬在驪山先帝陵畔,又賜錢十萬,算是喜喪之資。公子高為家人免了滅族之禍,又得了一些意外之財,無人不羨,都說他不但死得其所,而且人盡其樹。
一番整頓收拾,天下安定。趙高向二世祝賀說:“人臣忙於憂死求生,大概沒有人有空搞陰謀了。陛下可以安心享樂了。”
二世會心一笑,心中喜滋滋的。
正在此時,忽有急報奏上,說是河南一帶出了一群盜賊,約有千人左右,為首的叫陳勝、吳廣,都是一些役犯,發配到漁陽一帶成邊,因暴雨誤了行期,怕被正法,便在大澤鄉聚眾鬧事,殺了將尉,揭竿而起,組成“棍棒隊”,攻下了蘄縣。一路燒殺搶掠,還稱王封侯,據說是從魚肚子裡扯出了塊絹帛,上有天書。那姓陳的匪首還叫囂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二世心煩,不想聽。沒有種,他能當皇帝嗎?愚昧。當即下令,把報信的使者殺了,威懾一下那幫盜賊。
果然,下面不敢再上急報了,而是奏言,說陛下不必憂慮,不過是一些鼠竊狗偷,郡縣守尉正在逐捕,不日就可滅掉。
二世怒氣稍釋,深感自己治國有方。
可是,天下並未太平下來。那陳、吳盜賊還沒滅,江東蘇北那裡又出了兩個大盜:一個叫項羽,一個叫劉邦,本都是地痞潑皮,見天下要亂,便起兵反叛,稱王稱霸起來。各地郡縣,也多有刁民效法,殺了吏尉,自立為侯。一時神州大地,盜賊蜂起,流氓輩出,大小王侯四處湧現。
一日,忽報陳、吳手下的賊將周文,率草寇十萬,戰車千乘,打到了函谷關外。
這時,二世才開始慌了,埋怨起身邊的趙高。趙高說,這都怪丞相無能。二世聽了,恍然大悟,知道事情全壞在了李斯手裡。
二十七
李斯出門前。對著銅鏡,久久地端詳著自己。鏡中的影像模模糊糊,但仍映出一副憔悴蒼老之態。畢竟是過了花甲之年的人了。他心事重重地嘆了一日氣,整理了一下衣冠,急急進宮去見二世。
二世隱居宮中已數月之久了,雖未像先帝那樣晝伏夜行,但除了宮女、宦者,已不願見其他活人了。作為丞相,李斯如今也難一睹其真容了。聽說,這都是趙高的主意,說天子之貴,在於有兆而無形,故自稱為“朕”。臣民只聞其聲,不見其面,不知其生死,只覺其高高在上,無所不能。目光普射之下,讓群臣覺得連如廁沐浴都在注視之中;天廷震怒之時,令百官深感五雷轟頂隨時就會發生。這樣,臣民才會對天子敬若神明,畏如虎豹。若是每日臨朝聽政,聖諭不斷,舉止言談之間,難免會被群臣看破智愚,將來生氣發火都會沒有威嚴。二世聽了,深以為然,從此罷朝不出,終日躲在深宮,飲酒尋歡,賭博作樂,實在要面見群臣時,也帶上一個蓋頭,像新嫁娘似的,不露真相。宮內宮外之事,全交趙高處理。
二世的痴愚,李斯看在眼裡,明在心中。他當然知道,這是趙高的心計,只是不好說破。如今,趙高權傾一時,絕對得罪不起。況且,此番進富面見二世之事,還是求他居中安排的。前兩次進宮,二世不是醉了酒,就是在午眠,結果,讓他一片忠君愛國之情,竟無法表達,只能憋堵在心,快快而返。
近來,盜賊四起,日瀕猖狂。賊寇十萬人馬,已經打到了函谷關外。朝野震驚,人心動搖本能。程朱一派認為,“性即理”,“在心喚做性,在事喚做,身為丞相的他,心裡不能不急。
幾日前,二世已有怪罪之言下來,讓他愈加恐慌起來。
賊情盜況,十萬火急,李斯心想,現在也只能採取以毒攻毒之策了。這以毒攻毒之策,就是立即赦免七十萬修陵建墓的驪山刑徒役犯,讓他們熔鍬鑄劍,組成民兵,上陣殺敵。好在那些刑徒役犯,本多是強盜流氓出身,慣於打架鬥毆,殺人劫貨,故不須訓練,直接送上前線,立馬就能擊盜。現在的問題是,二世腦子裡想的不是擴軍,而是發徭擴建阿房宮;不是養兵,而是撥款多養些狗馬。此時,朝中無人敢諫。群臣因看不見皇帝的臉色,自然更不敢隨便說話了。
李斯只好找趙高商議。趙高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