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的招幌下面,當街趴著一懶洋洋的肥狗,對所有的過往者一概不理不睬。從西方學來的健身房,到了臺灣也不得不跟傳統有所結合,名曰“美體小鋪”,當然,從這些小鋪裡出入的,大半是些洋氣的男女。

臺灣的招幌也是個發揮創意的所在,店家的創造性思維,大概大半留在了招幌上,讓人見了沒法不留下印象。一家招幌曰“瓶瓶罐罐”,進去一看,哦,原來是賣各種玻璃和陶瓷器皿的。一家招幌曰“獨臭之家”,進去一看,原來是賣臭豆腐的,何以曰“獨臭”?一打聽,原來是因為人家出的臭豆腐最好吃。還看到一個招幌上寫“小道訊息”四字,走進才知道是家飯館,還見過一個招牌寫著“YES”,作為店名,其實是家美髮店,高雄有家飯店的招牌上寫著“自由羊肉湯”五個大字,大概店主對自由有著非同常人的推崇,遺憾的是始終沒有發現“民主牛腩面”,平白失了一副絕對。

臺灣的招幌有時候也能讓人從中一窺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態。比如在臺北的一條巷子裡,我曾發現過一個店家的招牌,主體部分寫著“美容美髮”四個大字,旁邊另有一行小字:“水管電工”,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美容美髮”與“水管電工”有什麼關係時,一旁的臺灣朋友告訴我,這是夫妻老婆店,妻子做美容美髮,佔了店面,老公會一點管工和電工的技術,不願意吃閒飯,也不肯為老婆打下手,所以掛出招牌吃碗手藝飯,由於收入沒有老婆多,所以招牌上只能做附庸,也不佔什麼空間,有個工具箱即可。由此看來,臺灣的市民,還是挺勤勉,也懂得“經濟決定政治”的基本原理——誰收益多誰就佔得空間大,可能家裡的地位也高。

檳榔店是臺灣的一景,車過城鄉,時常會看到路邊的檳榔店,裡面常常守著一或兩位穿得很少的“檳榔西施”,有次一位檳榔西施還將檳榔送到我們車上來,惹得車上一陣騷動,大家紛紛舉起了手中的掌中寶和傻瓜機。據說這些穿著暴露的檳榔西施的規矩是“興看不興摸”,算不得色情行業,所以在臺灣風聲特急的掃黃中,還是照樣做她們的生意。檳榔店的招牌很平常,不過是美美、香香之類,但就要離開臺灣之際,居然讓我看見了一個掛著“道德檳榔店”的店鋪,看來即便是“興看不興摸”,多少還是有傷風化,所以有人硬是出面扭轉世風。

臺灣的招幌(2)

招幌是店家的臉,或者是眼睛,走馬觀花,看到的也就是露在外面顯眼處的臉,好在,臉或者眼睛,多少也能透出幾分店家心思和當地文化的訊息。其實用不著看別的,看了臺灣的招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有人說,臺灣其實很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