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的種子(4)
作為監管者的張維功,對於國內保險業在21世紀的整個動向洞若觀火。
在整個中國國內,保險作為一個產業在計劃經濟時期被取消。改陽光基業。
革開放後,因為市場經濟的內生要求,政府於1996年發放了5張保險企業牌照,此後陸續允許生命人壽等4家公司籌建,之後便再無一家保險公司得到審批。
其中主要原因在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經濟過熱,也衝暈了保險公司的頭腦。由於監管落後,無人管教、無法可循的保險公司,盲目投資房地產、有價證券、信託,甚至委託貸款。當年海南房地產的泡沫中,亦有保險資金的部分“功勞”。宏觀調控急剎車之後,最終導致較大數量的不良資產。慘痛的教訓,讓管理者變得異常謹慎。
而另外一個版本的說法則是,之所以遲遲沒有發放牌照,是為了讓1996年前後成立的幾家公司迅速長大,增強它們的競爭力。
加入世貿組織談判,是開放推動了改革。國外保險業龐大的現狀和它們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使得監管層對加強國內保險業發展有了更高的認識。因此加入世貿組織後,進一步的開放加速了國內自身的改革。張維功認為中資保險公司的機會來了,當然,他本人以更為有效率的方式服務社會的機會也來了。
對市場更進一步深入的認識,來自於作為監管者的張維功與業內的廣泛交流。幾年來,在與國內外業界人士接觸時,張維功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跨國保險巨頭都普遍看好中國的保險市場,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很有發展潛力的市場。然而,國內許多業界人士則大都感覺到:“業務太不好做了。”
中國保險市場的保費平均一年的增長率高達30%左右,不但保險密度大大低於發達的國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還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因此“業務不好做”的結論是無論如何也不應當得出的。
因此,這種結論的背後也許是因為國內公司制定的“計劃目標太高”
從而導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結果;也許是屬於“圍城現象”——“老外”只看到了“增長率”,於是就“武斷”地推測出中國市場的“蛋糕無比大”的結論,而裡面的人只看到了“市場的殘酷競爭”,於是就達成了“蛋糕不夠分”的共識。
事實上,決定保險業的發展有很多變數。如果把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文化習俗等定義為影響其發展的內生變數,那麼在一個時期內,內生變數是大體恆定的,而制度、政策等則為外生變數。在內生變數基本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外生變數對產業的發展就顯得格外重要。1958年,因為政治原因,中國停辦了保險業,導致商業保險中斷達20年之久,這段歷史就可以折射出制度、政策等外生變數對產業發展影響的重要性。
從制度、政策等這些外生變數的角度來看,張維功認為中國的保險業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帶來了四次比較大的發展機遇。
第一次發展機遇發生在1979年,當時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中國農業銀行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恢復辦理企業財產保險的聯合通知》,這一通知可以看做是保險業的“解禁令”,從此中國保險業掙脫了體制的束縛,開始了第一個春天。
1992年,*南方講話後,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保險業也迎來了第二次發展的機遇,開始了對外開放,並且被放在了整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的地位,由此保險業充分利用“開放倒逼改革”所帶來的機遇,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陽光的種子(5)
第三次機遇是1998年,此前保險監管部門屬中國人民銀行管理,這一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雖然此時的保監會還屬於副部級單位,但是這一監管制度和政策的改變體現了國務院對保險業的高度重視,由此進一步明確了保險業作為三大金融機構之一的獨立地位。
第四次機遇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政府加入世貿組織後十多天裡,保監會就立即批准了諸多外資保險企業入華。監管部門透過競爭主體的增加和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的引入,使得參與“遊戲”的各個主體都必須按照國際通行的遊戲規則來行事,由此為建立一個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種壟斷、保護、不公平因素,增強企業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為提高市場效率提供了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