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叫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先生,告訴他說:“我永遠、永遠都不要見這個老頭子了。”可沒過一個小時,朱總理就改變主意了。因為他意識到格林伯格在美國政府擁有很大的影響力。於是還是派他前往一家AIG擁有部分產權的酒店的“格林伯格套房”,由此雙方開始討論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貿易協定中的最後條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給予格林伯格他想要的東西:在中國擁有一家AIG的全資子公司。
格林伯格的部下曾問他為什麼要在中國投入那麼多時間,難道是因為AIG的歷史以及他們與中國的關係,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呢?而格林伯格的回答則帶有一點為自己辯解的味道:
“並沒有對中國投入太多時間,只是覺得一個擁有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一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
張維功下海張維功是2004年5月10日正式提出辭去中國保監會廣東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職務的申請。他的背後,是國內保險業當時的滾滾熱浪。
從2002年開始,幾家民營股東正是因為看到了國內保險業需求大規模出現的局面,預期到中資保險公司審批即將放開,提前開始籌備成立保險公司。果然,2003年政府換屆,履新的中國保監會以專題彙報的形式,取得了決策層對中資保險公司在嚴格條件前提下放開的認可。
對於高度專業的保險業而言,在保險業已經有多年從業經歷的張維功是股東們最理想的經理人人選。也正是因為這樣,股東方面給出了很高的禮遇。這種商業眼光沒有錯,因為政府放開中資保險勢在必行,市場的需求已經箭在弦上。
進入21世紀,市場經濟已經在中國大行其道,企業已經完全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因此對於金融的需求也隨之而來,而保險是其中的共性需求。計劃經濟中的工商業企業是政府組織中的一個零件,只要完成上級制定的計劃即可,因此幾乎沒有外部需求。但是當中國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時,個體的企業就成了汪洋中的單體船隻,它們要應付各種風險,但它們的社會功能又要求專業化,因此把風險外接就是企業在市場中平穩運作並取得專業利潤的要務。到2003年,隨著國內單體企業數量的激增,這種保險需求已經到了非常大的程度。
同時,隨著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數量增加,更多的中國人從單位人的角色轉化為社會人,這種角色的轉換同樣帶來大量的風險以及把風險轉移的需求,這也是保險市場成熟的一個重要支撐。正是因為這樣,改革開放後,保險公司從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簡稱人保)一家,發展到諸強爭霸的狀態。放開中資保險的審批,已經是政府的必然之選。
然而,張維功成為股東們的不二人選,不僅因為市場對保險業的需求,還因為他經歷中光彩奪目的一面。
張維功出生于山東濰坊,從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在保險業工作。
1995年,開始擔任人保濰坊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的張維功在一司獨大的保險企業中首創財務中心和業務中心分開的經營模式,這些創新後來在人保全系統推廣,併成為人保沿用至今的三中心管理模式的雛形;2000年,已被人保擢升為山東分公司副總經理的張維功被中國保監會選派為南京特派辦(中國保監會江蘇監管局前身)籌備組長,後任黨組書記、主任,其間他以保險信用建設為突破口,多項措施並舉推動江蘇保險業迅速發展,到2002年江蘇已由2000年的全國第三名一舉超越上海、廣東而躍居全國第一;2003年,他調任中國保監會廣東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在其任內,又著力打擊廣東當時十分猖獗的“地下保單”現象,保證了廣東省保險業的良性發展。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陽光的種子(2)
這樣一個從事過保險實務、又有監管經驗的在任官員,對於公司治理的經驗自然不在話下。但更為重要的是,在漸進式改革為主體的中國,他有著一般企業家缺乏的對於政府推進體制改革獨特的理解力和靈敏嗅覺,這正是作為資方的股東們急需的人才所必備的素質。
更為難得的是,無論是作為公司管理者的張維功還是作為監管者的張維功,都是有著推動大動作改革實績的人。
張維功的保險職業生涯起步階段,是一名極其普通的保險業務員。
為了說服那些具有決策權的保險購買者,不論雨雪風霜,他經常騎一輛永久牌腳踏車拜訪客戶,而且天氣越是惡劣,他的動力就越大。許多同事曾以為他這樣的做法有些“傻氣”,效果不見得多麼好,但是客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