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位當時在5隊實習的學生回憶說:“從沒見過他正經吃過飯睡過覺。”
在隊長的帶動下,全隊工人都自覺從嚴,積極工作。當班的堅守崗位,休班的“瞪大眼睛看著井上”,隨時準備上井榦活。
4月19日上午,1205隊勝利打完了第一口井,實現了“3天上千,5天完鑽”的目標。這也是整個大慶石油會戰打出的第一口油井。這口井只用了6天時間,質量達到全優。
經過電測、下套管、固井、射孔、安裝採油樹、接油管等工作,到4月28日薩55井正式噴油。這一天,上級領導、附近井隊的工人代表都來參加,周圍幾個屯子的鄉親也都來看熱鬧,井場上人山人海。當黑色的油柱像黑龍一樣騰空而起時,整個井場歡聲雷動。當時還沒有計量裝置,用一個木鬥土法量油,計算出薩55井每天產油100多噸。
這第一口油井於5月20日正式投產,用小油嘴控制日產原油19噸。以後隨著整個油田開發方案落實,調整配產方案,最高日產到過113噸。幾十年來已為國家生產原油近20萬噸。
如今人們把這口井稱作“鐵人一口井”,“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就建在這裡。
1205隊打的第二口是油田試驗區“開山井”,這裡地處高壓區,打到700多米時,突然發生了井噴。強大的高壓液柱衝出井口,把方補心衝起十幾米高,一場大事故就要發生,情況萬分危急!當時王進喜腿部有傷,但面對險情,他早已忘記了傷痛。他對大家說:“現在情況緊急,就是搭上命也要壓住井噴。”
為了壓住井噴,當時惟一的辦法是往泥漿池中加水泥和黃土。王進喜組織大家迅速搬來水泥往漿池裡倒。不一會兒就將幾十袋水泥和黃土加到泥漿池裡。可是問題也跟著出現了:大量的水泥沉入池底,泥漿溶和不好,比重上不去,而且還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口,泵不上水來。現場又沒有攪拌機,連個泥漿槍也沒有。
井在噴,水柱越噴越高,井噴的吼聲震耳欲聾。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只見王進喜不顧自己的腿傷,不顧泥漿燒人,扔掉雙柺跳進兩米深的泥漿池中,手劃腳蹬,用自己的身體攪拌起了泥漿。在他的帶動下,隊裡的實習生段功武、司鑽戴祝文、工人趙元和等7人也跟著跳進泥漿池中。大家奮力划動攪拌,上水管線通暢了,泥漿比重升高了。經過整整3個小時的緊張搏鬥,井噴終於被壓住了。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壓井方法。
這時仍在池子裡的王進喜已經精疲力竭,傷腿上的繃帶紗布已不知去向,傷口被鹼性很強的泥漿浸泡衝涮變得血肉模糊,身上、臉上、手上也被泥漿中的燒鹼、化學藥劑燒出了血泡,大家剛把他拉上來,他就昏倒在工地上。
曾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大慶黨委書記的陳烈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曾說過這樣的話:“那樣艱苦的大會戰,需要有個帶頭人。面對種種困難,領導上有了指導思想,但必須得有人體現,有人貫徹,有人帶頭幹。革命戰爭時期,打仗要有先鋒官。搞社會主義建設,也需要有人打衝鋒。鐵人就是這樣打衝鋒的先鋒官,他帶動大家把會戰打了上去。”
關於“鐵人”精神,直接領導了大慶石油會戰的餘秋裡概括說:“‘鐵人精神’,概括地說,就是:為國分憂、為民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的認真負責精神;不計名利,埋頭苦幹的無私奉獻精神;當了幹部還是個鑽工,永做普通勞動者、廉潔奉公的公僕精神;同志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團結友愛精神等。”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 有熱情,更要講科學(1)
情況明才能決心大。會戰開始以後,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但會戰領導集體最關心的問題是:油田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儲量有多少?油層的結構和物性如何?怎樣才能把油打出來?只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才能對油田開發建設做出正確的部署。
在一次石油部黨組的會議上,餘秋裡分析說,大會戰面臨著千難萬難,無非是兩類困難:一類是生產、裝置、生活設施等方面的困難。這些都是物質條件上的困難,是死東西的困難。透過分析他們認識到,物質上的困難僅僅是暫時的、相對的。只要緊緊依靠群眾,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就一定能夠戰勝這些暫時困難。如果被困難嚇倒,那就不僅會挫傷群眾的積極性,而且會使那些能夠克服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