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優點便隨之產生。圖書可以變身為多媒體形式,就像哈利·波特報一樣,有運動的畫面,有聲音和互動效果。它們可以被搜尋、連結和更新,它們能夠永世長存並找到五湖四海的新觀眾。圍繞書中觀點而產生的對話會越來越多,並促使這些圖書得到新讀者的接受。圖書未來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of the Book)的本·弗什波夫(Ben Vershbow)在《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上發表文章,對數字生態學進行了展望:“圖書的部分內容將與其他圖書的部分內容互相參照。圖書可以由遠端資料庫和伺服器中的輸出元件編輯而成。”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寫道:“在新世界的圖書中,每一點資訊之間都互相關聯,從任意頁可閱讀其他所有頁的內容。”當一種觀念在公眾之間傳播開來,它就能發展壯大,被人採納,超越書頁繼續存在下去。在2006年的一次書商大會之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把凱利稱為“*主義者”,把凱利關於“關係、連結、聯絡、共享”的想象稱為“一個相當令人振奮的場景”。 。。
第十一章 媒體(12)
在這種關於數字出版天堂的想象中,只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包括我自己):錢。當如此多的圖書在網路上免費可得的時候,作者們將如何得到報酬,然後才能不怕麻煩地去報導、想象和寫作?網際網路是沒有同情心的。
當我寫作本書的時候,羅伯特·米勒(Robert Miller)是迪斯尼海波龍出版公司(Disney�s Hyperion)的前出版人,後來去了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Harper Collins)。他的使命是改良圖書出版業務及兩個伴生問題:預付款和回報率。他對我解釋說,困難之處位於中間層次。在高階層次,暢銷書能賺錢;在低端層次,我們有辦法為無數的微眾市場出小書——在美國,有6個巨大的聯合出版企業控制著高階市場,但是,《出版商週刊》的報告顯示,美國出版商的總數,已經從1947年的357家,增加到了2004年的85000家,其中有很多小角色;然而,在中間層次,給像我這樣的作者的預付款一直在增加,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出版的風險和損失。
這是重磅炸彈經濟學中的一個問題:出版商把很多東西甩到了牆上,希望有什麼東西能粘在上面,但是卻永遠都不知道哪一個能得償所願。米勒說,儘管出版社的所有權已經有所合併,但並未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書稿競價問題。抬高價格所需要的一切,不過是要有兩家出版社搶購同一部書稿。1952年,文學作品經紀人斯科特·梅瑞迪斯(Scott Meredith)在出版商之間開始舉行拍賣活動,而不是像當時這個行業的紳士們的習慣做法那樣,每次只把書稿送給一家出版社。自1952年以來,書稿競價的案例一直不斷。如今,大多數圖書都無法賺到足夠的錢去填補出版商預先支付給作者的預付款。米勒說,如果一家出版社有20%的圖書能夠掙回它們的預付款,就算做得很不錯了。想想其他的出版社吧,其中,由你創造的80%的產品是賠錢貨。這是一種越來越強烈的瘋狂行為。
米勒提供的解決辦法是:他正在向作者提供較少的預付款——最多約10萬美元,作為報答,作者可與出版社分享圖書的利潤,一半對一半。(可以做個比較:我可以得到精裝本零售價的10~15個百分點,平裝本的7�5個百分點,並與出版商分享國際銷售收入)這個點子的本質在於:作者要與出版社共擔風險,同時共享回報。
然後,還有一個回報的問題。出版業實際上是一種寄售行業,因為書店可以把沒能賣出的圖書退給出版商——這是一種令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大受埋怨的行為——所以,事實上是出版商在獨擔風險,更不要提印刷、運輸、儲存以及把所有沒人要的書化成紙漿的巨大費用。圖書是各種實體化的但卻又容易腐爛的價值。如果書商願意承擔他們所徵訂圖書的風險的話,米勒也願意為銷售商提供更高的分成比例。但這種辦法對出版商和作者可能產生的風險是:書商為求保險,將不會訂購足夠的圖書去滿足市場的需要。但是,米勒說,出版商已經越來越善於快速加印所需圖書了。
米勒的目標是使當今的印刷業獲得更高利潤。無論怎麼說這都是沒錯的。他承認還有其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