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將激發出更多的創造性,同時把所有的觀眾和社群吸引到創造性活動之中。
Google出版社:滅書以救之
我承認,我是個偽君子。如果我當時遵循了我自己的準則——如果我當時吃了狗屎的話——你現在將見不到這本書,至少不是一本紙質的書。你或許能在網路上免費地讀到它,透過連結和搜尋發現它,從而使你能夠糾正我的錯誤,使我能夠根據令人驚訝的最近的Google資料來更新這本書的相關內容。我們還能夠圍繞書中討論的一些觀念進行對話。由於我的部落格的讀者對我的幫助,這樣的計劃甚至會更有合作性。我們或許會在Facebook上形成一個Google思想者小組(Googlethinkers),你或許能對孤孤單單的我提供更多的經驗、更好的建議以及更新的世界觀。那樣的話,我可能得不到出版商的預付款,但我可能從演講和諮詢中賺錢。
但是,我確實從出版商的預付款中賺了錢。這也是你能在這裡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抱歉,狗屎還得吃。
其實,我已經做了幾乎所有上面提到的事情,只不過不在這本書裡,而是在我的部落格上。在那裡,我的思想可以被搜尋、協作、更新和改正,而且我希望被這本書所激發出來的對話之星火能夠繼續燃燒,並終成燎原之勢。我相信這兩種方式會集中在一起——這也是本章部分內容的精義所在。與此同時,我也不是傻瓜,我不能拒絕來自出版商柯林斯(Collins)的支票以及很多服務專案,包括編輯、設計、宣傳、銷售、與書店的關係、演講人的辦公室、線上幫助等。其原因在於,出版業仍然在出版,仍然有利可得。它能像這樣堅持多久呢?它應該堅持多久呢? 。 想看書來
第十一章 媒體(11)
就在我建議報社應該關掉印刷機的時候,我對出版業也有一個建議:我們應該消滅圖書以便拯救它們。關於圖書的難題在於:我們太愛它們了。我們把書放在書架上,把它們視為人類文化的最高形式,以至於它們成了我們崇拜的物件,神聖不可侵犯。一本書就像英國人的發音一樣,似乎任何英文發音聽起來都更為高雅,事實上並非如此。當然,也有很多壞書。美劇《辦公室的故事》(The office)、《監聽風雲》(The Wire)和《單身毒媽》(Weeds)的每一集——僅拿最近的幾集來說——都比書架上太多太多的書要好看得多,然而,我們只把電視作為低端文化的典型,我們允許政府對電視節目進行審查,但不可能允許政府去禁止圖書的出版。書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我們需要超越圖書。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徹底改造它們。圖書並不完美,它們凝結於時間之中,除非再版,便無法更新與改正。在出版物中,它們難以搜尋。它們創造的是一種單向聯絡:圖書教導讀者是沒錯的,但它們一旦被寫完,卻難以去影響作者。它們無法像在網路中那樣,可以連結到相關的知識、爭論與各種資源。大衛·韋恩博格(D*id Weinberger)在《混亂》(Everything�s Miscellaneous)一書中教導我,當知識凝結在書頁上時,它就只能靜靜地棲息在某個場所某個書架上的某個小地方,所以也只能有一種方法去接觸它。在網際網路時代,有很多途徑可以獲取知識,因此,圖書的塵封對圖書本身來說是一種失敗。圖書的生產成本是昂貴的,它們依賴於稀缺的貨架空間,依賴於重磅炸彈型經濟學,並導致一棵又一棵的樹木被毀掉,這意味著只有少數人才能成為勝利者,而大多數人都是失敗者。它們屈服於把門人的品位與心血來潮。
圖書並未得到充分的閱讀,我想我們都會認同這種看法。圖書統計網(BookStatistics�)的唐·波因特(Don Poynter)經常彙編令人清醒的產業規模與閱讀量資料。在圖書出版網(BookPublishing�)上,他的報告顯示:有80%的美國家庭在一年之內不會購買或閱讀一本書,有70%的美國成年人已經連續5年沒逛過書店,有58%的美國成年人中學畢業後沒有讀過一本書。——這些資料與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的資料相沖突:2004年,有56�5%的美國成年人說——只是說過——他們一年之內閱讀了一本書。當沒有地方可供圖書存放時,圖書就會被掃地出門,以垃圾或紙漿的形式結束生命。40%的已印圖書從未被賣出過。圖書成了死亡話語的墳墓。
當圖書變身為數字化形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