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並不是真要解決效率的問題,而是要解決誰說了算的問題,決策程式也要符合這個目標。以前是五大國主導,大國間有利益衝突議題就被擱置,否決權在保證大國一致的情況下降低了效率,現在美國不希望給其他大國這種權力,而自己的權力卻還要加大,聯合國怎麼改?也許現任的聯合國的秘書長安南就成了最後一任秘書長。但可以肯定,現在的世界還是需要有某種全球管制,可能的辦法是用許多專業委員會或機構來分解聯合國的職能,誰在哪個領域有實力,誰就在裡面說了算,就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樣,慢慢從功能上把聯合國替代了。� 王建:聯合國邊緣化,國際組織的邊緣化。   
主權不受尊重將動搖聯合國的基石�
聯合國,就是主權國家聯合體,《聯合國憲章》規定主權國家平等,主權國家不可侵犯,但現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面臨解構,主權國家不再是不容侵犯的,聯合國存在的基礎都沒有了。 新戰國是原有力量均衡格局被打破,它講權力,不講權利。 � 李曉寧: 所謂的主權是相對於國際社會的,不是獨立的主權。兩個以上的國家擁有主權才有國際關係。先秦戰國時期的國際關係很有意思,有掛六國相印的蘇秦,體現了合縱結盟的一致性。以後再沒出現這個情況,把別的國家相印都拿出來讓一個宰相佩掛。中國歷史上只這段時間有這樣的事。三國時期也沒有一國宰相掛三國相印的,沒那事了。五代十國也沒有這個事。因此我想到下面這個問題。 二戰以後,出現了一個聯合國。聯合國最大特點是權威性、一致性。但是在美蘇對抗的情況下,聯合國的一致性體現不出來。自從前蘇聯垮臺,一致性被提出來,越來越多的聯合國決議,很多國家去遵守,中國也去遵守。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很多場合被實現。而一致性恰恰束縛了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一致性在小的同盟中間也實現過。科索沃戰爭是歐盟利益一致性,在波黑和南斯拉夫,歐洲這些國家認為這個地方不是歐盟某一個國家要打的,不僅僅法國或者德國要打,體現了聯盟內的一致性。歐洲形成一個概念,這種方式也已推廣到聯合國去。一致性的前提是要有共同利益與均勢狀態。 這次伊拉克危機,國際社會要禁止伊拉克製造和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大家透過決議,到伊拉克檢查。本應於核查之後,在確實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同時伊拉克又拒不銷燬的前提下,戰爭才是最後的解決手段。而且發動戰爭要聯合國授權。就這麼一個道理,這裡要求大家對這個問題要有一致看法。聯合國有這樣一個機會,體現這個一致性。 可是首先作為大國的美英兩國就破壞了這個原則。為什麼?因為沒有了均衡制約條件,所以一致性就不復存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是這樣的結果。� 王湘穗: 所謂的聯合國,就是主權國家聯合體,《聯合國憲章》規定主權國家平等,主權國家不可侵犯,但現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面臨解構,主權國家不是不容侵犯的,聯合國存在的基礎都沒有了。 以前國家邊界是重要的,因為國家的基本利益就是土地和物產,這基本要靠劃界來保證,現在國家的利益和安全已經不能靠邊界來保衛,跨國公司都進來了,而且都很歡迎它們進來,國家邊界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安全邊界了。� 李曉寧:世界上原本沒有明確的國界。有很多國界是近代英國人劃的。英國人劃界留下了很多懸念,比如科威特、巴基斯坦、印度等等很多亞非國家都有爭議地區。英國劃界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則,就是要留有爭議地區,不能把民族區域劃太清楚了,一定要劃得兩家有矛盾才好。有爭端後,我英國好介入呀。所以留下了很多的邊界爭端。 劃界問題有很多熱點。二次大戰以後,為了使國際社會保持穩定狀態,聯合國成了最重要的調停機構。可是現在美國人打破這種談判方法,由此而來,會產生很多其他問題。沒有了談判機制,一些爭議地區的國家就會向強勢國家靠近以獲得支援。這些地區就會成為各個結盟之間的爭奪點。比如伊拉克因邊界問題佔領科威特,科威特和它的鄰近國家沙特就向美國求援,美國就以此為理由攻擊伊拉克。這樣一來,很多爭議地區經濟利益就成了新帝國覬覦的重要目標。 二戰以後,最大的趨勢是殖民地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亞非國家,諸如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安哥拉等等這些法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慢慢成了獨立國家。這些新的透過民族解放運動起來的國家,與那些老牌殖民地國家,已經沒有宗主國和殖民地關係了。然而近年來,歐洲的一些原宗主國與原殖民地國家改稱聯絡國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