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防務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阿登納卻不敢掉以輕心,他向艾倫·杜勒斯指出聯邦德國並非想要危言
聳聽,因為目前北約組織內的法國武裝部隊幾乎全部駐在北非,英國將撤走
它的海外兵力,而聯邦德國才剛剛開始擴軍,如果在這種時候美國也在北約
組織內大規模地減少它的常規部隊兵力,北約組織會面臨垮臺的危險。而且,
比起1950 年北約成立時機構的有效性來說,北約現在已明顯老化,面臨種種
問題,許多人認為它成了高階軍官的俱樂部。部隊撤走了,政治上的合作更
談不上。“1950 年時蘇聯的危險可是要比今天小得多。”阿登納不無憂慮,
加重了語氣,“未來的前景是可怕的,如果不向北約組織輸送新鮮血液,不
給它新的政治力量,那麼整個歐洲都會處於危險之中”。
艾倫·杜勒斯把阿登納的意見傳達到了華盛頓,豪辛格將軍在美國的傾
情陳述也引起美國人重視。美國不能無視歐洲夥伴們的反對,一意孤行,終
歸把雷福德計劃撂置起來。
美國雖然沒有立即撤走駐歐部隊,但雷福德計劃的公佈對於阿登納及其
政治地位來說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當時的民意測驗表明,贊成阿登納政策
的人數明顯減少。儘管反對的人數並沒有增加,但搖擺不定持觀望態度者人
數卻明顯增加。阿登納一向視美國為其政策的堅定靠山,如果這一點上發生
變化,將會對他的政府產生嚴重的反作用。
1956 年是國際政治風雲動盪的一年,夏季雷福德計劃餘波未止,秋天兩
件舉世矚目的大事的發生使東西方兩大集團均陷於空前的內亂之中。
第一件大事是中東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它使西方集團的分歧表面化。
中東局勢的緊張從夏季就開始了。埃及的納賽爾總統要在尼羅河上建起
一座龐大的阿斯旺水電站,需耗資約十億美元。
納賽爾向世界銀行和英美政府求援,雙方舉行了談判,美英要求以財政
監督為貸款條件。眼看談判即將取得成功,蘇聯插了進來,向納賽爾提出了
更為優厚的條件,並且不要求財政監督權。這樣,埃及方面對美英態度立即
強硬,拒絕了美英。美國本來就考慮到埃及是巴格達條約①的一個敵人,現在
它又公然投靠蘇聯,於是杜勒斯便斷然宣佈取消美國政府對建造阿斯旺水壩
所提供的一切援助。隨後英國和世界銀行也同樣拒絕了埃及全權代表的要
求。正在南斯拉夫訪問的納賽爾得訊立刻回國,並作出積極反應,宣佈埃及
將與蘇聯合作,並決定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用運河公司收益來興建水壩。
以後幾次有關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國際會議都開得毫無結果。埃及收回運
河主權主要打擊了長期在中東經營的英法的利益,美國在這一地區沒有什麼
利害衝突,因而在事件中表現出與英法不一樣的立場。美國支援英法關於運
河管理國際化的要求,但反對英法為此不惜使用武力的態度。這樣英法便把
目標轉向與埃及敵對的以色列,企圖利用阿、以衝突來達到目的。1956 年10
月29 日,以色列在英法支援下發動了對埃及的進攻,運河危機演變成一場以
色列、英法為一邊、阿拉伯國家為另一邊的軍事衝突。最後由美國和蘇聯一
起透過聯合國大會出來收拾局面,干預制止了雙邊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蘇伊士運河事件暴露出美國和英法之間嚴重的分歧。阿登納痛心地看到
歐洲國家和美國之間矛盾衝突在加大,西方國家的不團結再次給蘇聯以滲透
分裂的機會。在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阿登納曾多次向英法提出警告,但於
事無補;他向美國呼籲,美國也自行其事,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事態向不可收
拾的局面發展。
幾乎是在同時,東方陣營裡也出現裂痕。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執行鬆動
政策後,東歐國家都在醞釀著體制改革,進入1956 年,改革進一步發展,反
對蘇聯對東歐國家內政干涉。10 月,事變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