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在資本主義家園裡,夫妻生育的孩子甚至不能支撐國家的人口結構。女性幾乎和男性一樣,也進入了每個行業細分的勞動力市場。出生率仍在下降,為了適應父母都在外工作的家庭,婚姻的角色也在慢慢調整。

資本主義的特點不是剝削,而是創富。只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剝削可以算是它鮮明的特徵。這個創富的制度給損失慘重的冒險和人類的歹毒行為創造了環境,而且有時還鼓勵它們,如果沒考慮這些冒險和惡行,我們也不會頌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好處。資本家和政府主持了資本主義事業,卻無法一肩挑起《啟示錄》預言的人類災難的責任,當今的許多弊病在歷史上也一直隱隱作痛,尤其是那些成功背後固有的頑疾。引發工業革命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化石燃料,開始是煤,後來是石油。這極大地擴充套件了生產範圍,打破了經濟的侷限性,使土地不再只用來種植糧食和生產木材。時移世易,無情的革命加大了自然資源的利用,伴隨而來的是環境不可避免的退化。“地球還能維持這些資本主義的成功嗎?”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資本主義自16世紀開始,持續製造了一些緊張局勢。稀缺處處存在的社會通常可以容忍極端財富的存在,而資本主義的創富能力過於突出,經濟和政治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又太過明顯,因此飽受批評。如果社會存在不能解決溫飽的風險,政府幹預不難接受,但如果參與者擁有了最大自由度,制度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那麼政府幹預就不會再受歡迎。缺乏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致使繁榮與蕭條週期性出現,這一點現在家喻戶曉。這些問題不斷浮出資本主義歷史的水面。為此找到公正的解決方案仍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資本主義的大多數決策是資本家的權利。企業需要僱人,所以資本家需要依賴他人的勞動。反過來,工人也依靠僱主的工資養家餬口。普通人一旦脫離了土地和工具,就失去了謀生的資源,因此不得不走出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但我們談論工作形式時,並不是總能說清楚僱主和工人之間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在“自由企業”裡,“自由”這個形容詞只是資本主義威逼利誘的遮羞布,達成了粉飾意識形態的目的。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工作,但他們只要有衣食住行的需求,就不能擺脫工作。而僱主自身不存在這樣的約束。所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自由”——貿易、企業、市場——都滿是修辭色彩,為了避免千篇一律地重複“資本主義”,我會謹慎地使用這些措辭。

第11節

資本主義制度性質明確,可以讓我們更明智地制定政策方針。資本主義是文化制度,是一般慣例,不是自然系統。它就像天氣,可以反映出美國的外交政策,而且政策建立的條件和資本主義的假設基本一致。反對者認為,市場不是自我調節的體系。我們是市場的個別參與者,也是收取或支付工人生活工資的社會成員,經濟自主權的假設使我們很難看清,市場實際是在為我們服務,它為我們提供了全民醫療保險和好學校,並將人道主義發揚到了全世界。在資本主義佔領高地的關鍵時刻,文化影響和社會實現的價值在概念上仍舊模稜兩可。我們需要把這些清晰化。

在這本書中,我想要陳述的資本主義歷史不再是一幕道德劇,裡面的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雖然每段歷史都少不了道德意義,但是歷史學家必須保持中立的態度。他們必須能夠識別出道德如何影響了人們過往的行為。經濟學家喜歡把自己的學科看作一門科學,他們儘量弱化了財富分配的道德色彩,可忽視人們強大的是非之心其實只是在逃避現實。經濟生活怎麼會與我們的價值觀,進而與我們的政治形成千絲萬縷的聯絡?民主國家的人民加深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可以在經濟制度的形成中起到更積極、更有利的作用。如果你不同意我關於資本主義歷史的說法,那麼我的這些話似乎有點自以為是。不過,我提出的只是意向,而不是結論,究竟相信什麼還是要由你自己決定。。xjqi。

在結束引言前,我想重申一下自己關於“資本主義”的定義。資本主義是深植在經濟實踐中的文化體制,這些經濟實踐圍繞著私人投資者的要求展開,從而獲取利益。逐利通常會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比如推動勞動分工,產生規模經濟,提升專業化,擴大某個商品市場,尤其是發起創新。因為資本主義是文化體制,而不單單是經濟制度,所以不能只用物質要素來詮釋它。資本主義方式一開始就招致了鋪天蓋地的批評和抵抗。在這一投資者驅動的經濟裡,競爭讓所有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投入他們的資金,推銷他們的產品,或是出賣他們的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