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鴣晌�郎�俊�211工程”重點建設的三所醫科大學之一,同時也是西部地區惟一進入“211工程”的重點醫科大學。

兩次合併——新四川大學

1994年4月,四川大學與成都科技大學合併,成為當時國內高校專業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的文理滲透、理工結合的新型綜合大學之一。1996年4月,四川大學成為全國首批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少數大學之一。2000年9月,四川大學與華西醫科大學合併,新川大成為文、理、工、醫結合的新型大學,整體實力在國內高校中居於前列。

國際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大學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30多個國家的上百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及大批名牌大學建立了校際聯絡和合作交流關係。合作交流的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交流範圍涵蓋理、工、文、史、哲、經、法、宗教等多個領域,到川大留學的境外、國外學生也日益增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四川大學(3)

師資力量

四川大學現有教職工11000多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特聘院士16人,文科傑出教授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學科評議組成員17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人和講座教授3人,教授、副教授3200餘人。

著名系科

學校設30個學科型學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網路教育學院。學科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等11個門類,有15個國家重點學科,66個部省級重點學科,27個一級學科博、碩士學位授權點,192個博士點,306個碩士點,7個專業學位點,118個本科專業,2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課程教學基地,1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四川大學是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及其他中心1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中心60個,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級臨床研究基地4個,醫療技術精湛的附屬醫院4所。學校在文學、史學、數學、材料、能源、化工、輕紡、生物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學校是全國高校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全國10個智慧財產權保護試點大學之一,學校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

硬體設施

四川大學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天府之國”美稱的成都市。學校設望江、華西校區和江安新校區,佔地面積705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書約539萬餘冊,校博物館是國內高校僅有的綜合性博物館,珍藏文物4萬餘件,動植物標本60萬餘件(份)。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裝置先進。學校建有校園網、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檔案館、國家外語考試、出國留學人員培訓機構等,並主辦了37種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刊物,與42個國家和地區的130餘所著名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大家英才

四川大學是一所培育了無數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世紀名校,朱德、郭沫若、巴金等都曾經在此求學,任鴻雋、張瀾、吳玉章曾任校長,朱自清、童第周、周太玄、林則、劉承釗、馮友蘭、朱光潛、李劼人、魏時珍、惲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張銓等曾在此工作和教學。首位華裔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華也曾在此求學。2001年評選的古今10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36人為川大校友;兩院院士中50人為川大校友。

功勳校長

(原四川大學及前身)

何維棣:1896年—1897年;

胡 峻:1902年—1909年;

駱成驤:1912年—1916年;

張 瀾:1926年—1931年;

王兆榮:1932年—1935年;

任鴻雋:1935年—1937年;

張 頤:1937年—1938年;

程天放:1938年—1943年;

黃季陸:1943年—1949年;

彭迪先:1953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