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遷至西安,其餘的部分則留在上海。於是,交通大學分為了西安和上海兩個部分。1959年7月,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兩部分獨立建校,分別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此時上海交通大學有19個專業,西安交通大學有23個專業。
1961年,上海交通大學劃歸國防科工委,同時接受高等###和上海市政府領導,此時的學科體系侷限於造船等相關專業。文革期間,上海交通大學的正常教學科研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發展幾近停頓。1970年,學校又劃歸當時的中國海軍領導。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上海交通大學率先在中國高校中進行改革,同時拓展專業方向,重建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等應用理科系以及管理學科,逐步恢復交通大學時期理、工、管三足鼎立的學科佈局。
198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重新劃歸###領導,後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學校的蓬勃發展使得原有校區日漸緊張,上海交通大學於1985年開始在上海市閔行區興建閔行校區並於1987年投入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後,上海交通大學先後獲得“211”工程和“985”工程支援,被列為中國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少數幾所高校之一。1999年,原上海農學院併入。2002年10月,經###批准,上海交通大學在新加坡成立了中國在海外的第一個研究生院。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成新的上海交通大學,成為以工、醫、商見長的國內頂尖大學之一。
國際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交通大學與國外及港澳臺地區的150多所院校、數十家跨國企業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先後聘請了400多位國際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名譽教授、顧問教授和客座教授。與密西根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開展了的實質性合作辦學;經###批准在新加坡成立了國內高校在海外的第一個研究生院;與Intel、IBM等諸多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聯合共建了50餘個高水平實驗室,每年舉辦數十個國際學術會議。
師資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現有專任教師2800餘名,其中正高階專業技術職務的700餘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0人,“973”首席科學家7人,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50%。
著名系科
學校有20個學院、2個直屬系和1個研究生院以及其他教育機構。擁有本科專業6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43個、碩士授權點17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23個;國家重點學科2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36個;有國家級教學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7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部委重點實驗室10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4個,上海市E研究院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2個。
硬體設施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有閔行、徐匯、法華、七寶、上中路、重慶南路(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等6個校區,校園總面積近350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約260萬餘冊。
大家英才
知名人士:蔡鍔、蔡元培、丁關根、何祚庥、侯紹裘、黃炎培、黃萬里、###、李叔同、林同炎、凌鴻勳、陸定一、茅以升、錢學森、邵力子、王安、汪道涵、汪耕、吳文俊、吳有訓、吳稚輝、張光鬥、楊嘉墀、張維、朱物華、鄒韜奮等。在我國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交大校友有200多位。
功勳校長
盛宣懷:1896年—1905年;
楊士琦:1905年—1907年;
唐文治:1907年—1920年;
葉恭綽:1921年—1922年;
。。
上海交通大學(3)
凌鴻勳:1924年—1927年;
蔡元培:1928年—1928年;
孫 科:1928年—1930年;
黎照環:1930年—1944年;
吳有訓:1949年—1952年;
彭 康:1952年—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