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四川大學(1)
綜合評估
名氣指數:★★★★☆
實力指數:★★★★☆
發展指數:★★★★☆
歷史淵源
四川大學是###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校,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於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兩次合併組建而成。
四川中西學堂
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四川中西學堂建立於1896年,和中國近代其他的官辦高等學府一樣,它也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產物。
甲午戰爭之後,洋務派掀起了興辦西學的高潮。時任四川總督的盧傳霖奉旨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立了四川中西學堂,由何維棣任第一任監督(即校長),這也是近代四川高等教育的開端。四川中西學堂充分體現了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是傳統書院與近代西學的結合,以培養所謂“通達時務之人才”為目的。課程安排除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典籍之外,還有聲、光、電、化、格致等,其中僅理科課程就設了12類26門,教學上已經採用了赫爾巴特教學法,實行分班授課。
1902年,在全國廢科舉、興學堂的改良浪潮中,當時的四川總督奎俊在得到清廷批准後將中西學堂與錦江、尊經書院合併組建成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省大學堂在仿照京師大學堂模式的同時又借鑑了日本的辦學經驗,設有文、理、師範、體育等科,並延聘中外教習講學,開始具備四川高等學府的氣派和風貌。但由於它的官辦性質,四川通省大學堂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辦學宗旨;其畢業生享有“舉人”頭銜,並照章授予內閣中書、以知州(縣)等補用;學堂的總理(校長)由地方大員選任;學堂內部作風猶如官府衙署,等級森嚴。1902年底,四川通省大學堂改稱四川高等學堂。
錦江書院和尊經書院
錦江書院成立於康熙四十三年(1740年),此後一直作為四川省的最高學府。該書院的課業一直以八股文為主,主要目的就是培養科舉人才。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它的教育方式已越來越不合時宜。
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四川總督吳棠與四川學政張之洞的籌劃下,在成都南校場石犀寺附近修建了一所新的書院——尊經書院。尊經書院和錦江書院雖然都是官辦書院,其學生也都是由四川省內各府按比例在秀才、貢生中擇優錄取的,但尊經書院卻不以科舉為目的,而是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真才實學。當時四川學風極差,作為四川最高教育長官的張之洞希望尊經書院能夠成為社會教化的策源地,所以他大力反對學生只習時文,而極力提倡厚植根基的做法。張之洞可以說是尊經書院的實際創辦人,他對書院的付出相當多,曾經親自為書院設立學規,並慷慨捐資為書院購買了一千多卷書籍。書院創設之初,原本也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方針,打算設天文、地理、算學及格致等課,但終因師資不夠等原因未能如願。尊經書院還開設了尊經書局,以方便刻版印書,這在當時國內各書院中堪稱佼佼者。1902年,錦江、尊經書院與四川中西學堂合併為四川通省大學堂,由此揭開了四川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頁。
尊經書院在短短二十幾年中,培養出了一大批在近代中國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炸死宗社黨黨首良弼迫使清帝退位的民國大將軍彭家珍,清代四川地區惟一一名狀元、曾任京師大學堂副監督的駱成驤,保路運動領袖人物羅綸、蒲殿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共和國副主席張瀾,“隻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吳虞等。
國立四川大學
從1905至1910年,四川地區掀起了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四川師範學堂(1905)、四川法政學堂(1906)、四川藏文學堂(1906)、四川農業學堂(1906)、四川工業學堂(1908)、四川存古學堂(1910)相繼成立。1914年,四川法政、藏文、農業、工業、存古學堂分別改稱四川公立法政、外國語、農業、工業、國學專門學校。1926年,四川省將這幾所公立專門學校合併為公立四川大學。
1916年秋,四川高等學堂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原四川師範學堂)合併組建成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成為國內六大高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