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米沃什詞典》
作者: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198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憶錄,呈現20世紀曆史文化廣闊的精神地圖。
1940年6月,29歲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闖過蘇軍與德軍四道防線,從維爾諾長途跋涉到納粹佔領下的華沙。半個多世紀流亡生涯之後,他才終於重返故鄉維爾諾,一座“從童話中長出來的城市”。與自己的過去重逢,他回到一種間接的自我表達方式,開始為各種歷史人物事件登記造冊,而不是談論他自己。
《米沃什詞典》就是這樣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長篇小說,一篇關於整個20世紀的文章,一部回憶錄。書中所記的每一個人,都在一個網路中活動,相互闡釋,相互依賴,並與20世紀的某些史實相關聯。≈米≈花≈書≈庫≈ ;http://__
“詞典”(Abecadlo)是波蘭特有的文學形式,由短文(詞條)組成的鬆散文體,文章按詞條名首字母的順序編排。《米沃什詞典》是米沃什親自經歷與見證的20世紀。與他一起到過人間的天堂或地獄的人,幾乎都已去了幽靈王國。本書是對那些靈魂的召喚,以文學這一永恆的紀念儀式,換取他們的片刻顯形。他用詞典這一相對客觀、抽離、高度濃縮的形式,以平靜、卓越的才智,將他的時代豐富層面的體驗,濃縮為一個個充滿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詞條。
作者簡介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Milosz,1911―2004),美籍波蘭裔詩人、作家、翻譯家,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流亡者,“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或許是最偉大的”。著作宏富,主要作品有詩集《冬日鐘聲》、《在河岸邊》、《三個冬天》、《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無法抵達的土地》、《拆散的筆記簿》,政論集《被禁錮的頭腦》、《權力的攫取》,自傳體小說《伊薩谷》,回憶錄《故土》,日記《獵人的一年》,譯著《聖經詩篇》、《五書卷》,等等。
書摘正文
譯者導言米沃什的另一個歐洲
一
據波蘭詩人彼得佐默(PiotrSommer)說,許多居住在波蘭的波蘭詩人認為,198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籍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算不得波蘭詩人,他更是一位西方詩人,或美國詩人。這種評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德國人對君特格拉斯的看法,認為格拉斯的德語不能代表德語的最高水平,也讓人回憶起高行健獲獎時一些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反應,認為中國國內不乏更出色的作家。但是,對米沃什的讚譽,至少在中國和北美,如今似乎越來越一致(正像在對其他一些問題的看法上一樣)。1978年米沃什在美國獲得由《今日世界文學》雜誌頒發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NeustadtInternationalPrizeforLiterature,一般認為該獎是小諾貝爾獎)時,約瑟夫布羅茨基稱讚米沃什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或許是最偉大的”(米沃什反過來也是布羅茨基的崇拜者)。偉大不偉大,有時是一句空話,但布羅茨基作此讚美,乃是基於他對米沃什的認識、他對20世紀詩歌的認識、他對“偉大”一詞的理解和他的歷史意識。當然這其中也有他對米沃什的友誼。美國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與米沃什的關係趕不上布羅茨基與米沃什密切,2001年12月他在為《紐約客》寫的一篇文章中稱,米沃什是“一位就在我們身邊但令我們琢磨不透的巨人”,這或許能夠代表一部分美國作家和詩人對米沃什的看法。米沃什在美國的成功確定無疑,但無論是波蘭人還是其他地方的人若據此認為他就變成了美國詩人,恐怕不妥。他本人當然不會同意,至少他一生都在使用波蘭語寫作。
在《米沃什詞典》這部回憶錄中,他承認他是西方文化的追慕者。在談到20世紀初東歐一些國家的詩歌寫作時,他說:“我不好意思承認,我們這些國家主要是模仿西方。”2這聽起來完全是文化勢利眼的意思。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民族文化習慣,還有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但有沒有更深一層的文化原因?批評家伊瓦爾伊瓦斯克(IvarIvask)曾經談到過東部歐洲與西部歐洲的不同,他說:“我們知道在我們的時代一切都瓦解了,中心再不能保持,但是在東歐,根本就不存在一箇中心,即使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維也納也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