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應諾,隨劉琦同去,劉琦引諸葛亮登上一小樓,諸葛亮見內頭空無一物,凝聲問道:“書在何處?”
劉日又是雙膝一跪,泣拜道:“琦命在旦夕,先生怎忍無一言相救乎?”
諸葛亮聽言,臉色一變,二話不說,便欲下樓,只見樓梯已撤,無奈折回,劉琦低聲說道:“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洩露,拖累皇叔,故不肯出言,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先生之言,只有琦一人聽得,敢請先生賜教!”
諸葛亮佯裝為難,嘆聲說道:“疏不見親,實乃不義,亮何能為公子設謀?”
“先生不肯相救,琦命不保矣,這就死於先生之前!!!”
劉琦忽然臉露瘋狂之色,言畢,乃拔出寶劍欲要自刎,諸葛亮眼中看得透徹,心中暗忖道,到此足矣,連忙阻止道:“公子莫要輕生,亮已有良策!”
劉琦聞言大喜,連忙拜謝道:“先生快快教我!”
“這劉琦果然對主公多有依賴,雖是懦弱,但勝在出身尊貴,正好可利用一番,先留一條後路,以防未來不測之用!”
諸葛亮心中暗忖,想畢,張口教道:“公子身在荊州,蔡氏恐公子奪權,必然加害,不死不休,時下黃祖新亡,江夏乏人守禦,公子何不上書劉荊州,求得屯兵鎮守江夏,一則可以避禍,二則可以積攢勢力!”
劉琦聽言大喜,連忙拜謝,遂命人取來梯子,送諸葛亮下樓,諸葛亮教完計策,便是告辭而去,回到館舍,來見劉備,具言前事,箇中奧妙,兩人雖無直言,但心中明曉,劉備甚喜。
次日,劉琦晉見其父劉表,諫言欲守江夏,劉表猶豫不決,劉琦乃長子,不忍讓其遠離,故而請劉備共議,劉備與諸葛亮早已商討,向劉表答道。
“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須一親信之人,方可保其不失,公子與兄長乃至親,公子有此等大志,正好讓其磨礪,兄長不妨派其前去。”
劉表亦覺有理,微微頷首道:“賢弟所言有理,先前聽細作回報,江東正大練水軍,不得不防,琦兒前去,也不是不可。”
“至於賢弟欲領兵鎮守樊城、新野之事,我深思一番,時下並無戰事,賢弟領一萬兵馬駐守新野即可,樊城便由蔡瑁派人鎮守!”
劉備聽後,心裡頗為惋惜,但心知劉表對其忌憚,不敢相逼,隨後劉表與劉備再談一陣,劉備便是告退。
次日,劉表將一萬兵馬點齊,遣於城下,劉備接領,與劉表道謝一番後,劉備註意到,劉表極易疲倦,臉上盡顯蒼老之色。
“兄長不必擔憂新野之事,弟至新野必當悉心鎮守,兄長還需多加保重,莫要太過辛勞,兄長身體牽乎整個荊州!”
劉表聽言,心中頗為感動,遂言道:“賢弟勿憂,為兄自有分寸!”
說罷,劉表、劉備眼中皆起水霧,甚是感人,辭別一番後,劉備與諸葛亮領一萬兵馬前往新野。
數日後,劉備到達新野,一番整頓之後,新野盡數掌控在劉備手中,有了自己的地盤,劉備等人大喜過望,雖然地方小了些,但蚊子再小也是肉,至於諸葛亮卻是眉頭深鎖,不知其心中所想。
劉備見狀,心中一緊,連忙問道:“孔明為何愁容滿面,難不成心有所憂?”
諸葛亮微微頷首,當下言道:“若依我之計,此時曹操應已發兵東征,但如今只見其調動兵馬,卻遲遲未見雙方開戰,我料想其中必有變故!”
劉備聞言,頓時大驚失色,忙又問道:“孔明言下之意,莫非曹操要放棄征伐呂布的大好時機,曹操用兵如神,豈會不知此道理!”
諸葛亮輕搖羽扇,思索一陣後,微微露出一絲笑容,答道::“只怕是有大韜略之人,教曹操北上東征齊齊而發,雙管齊下,早日一統天下!”
劉備聽言,嚇得不由渾身一抖,暗歎曹操氣魄驚天,諸葛亮神色一凝,忽然問道:“主公自比曹操若何?”
諸葛亮此言一出,頓時令周遭將士皆起怒色,這答案一看便知,劉備若答,豈不是自取其辱,但劉備卻是心中坦然,肅然答道:“不如遠矣!”
諸葛亮聽後,心下滿意,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諸葛亮最怕劉備是那剛愎自用之人,如此,縱使有十萬大軍,也難成就大業。
得到滿意的答覆後,諸葛亮安撫道:“主公勿憂,不論時局如何發展,眼下只需早做準備,整頓兵馬,亮自教之,若有異變,亮自有良策應付!”
劉備聞言大喜,對諸葛亮更加依賴,隨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