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事踏踏實實。
第二,雙方的期待值都很客觀。在經濟危機時期,投資資金相對比較少,投資人需要找一個“媽媽”的時候,期待值不會那麼高。彼此會將注意力放在未來,現實經營過程中就會變得空前專注,更有效率,因而成功率也會很高。
所以,經濟危機雖然是市場低谷期,但對投資人而言,相反是好事。
另外,中國政策和社會環境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
中國的經濟在過去30年,創造了人類發展歷史的一個奇蹟。如此龐大的國家,每年的GDP能保證8%以上的發展速度,相當不易。中國有廣闊的的市場,未來的消費潛力十分樂觀。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是個信心的保證。
政府行政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反應很快,執行能力很強,4萬億刺激市場的投資計劃,五天時間就拿出來了,相比美國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時間短、周折少。無論是抗擊SARS,還是成功舉辦奧運會,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強大實力以及快速的反應能力。
回到經濟危機“冬天”這一主題。殘酷商戰中,企業從天堂掉到地獄是很正常的。要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企業人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是在市場的低潮甚至是危機到來之前,你有沒有必要的物質準備?不僅是資金的準備,還要對自己所做的市場,所開發的產品,提供的服務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二是危機壓境時,你有沒有良好的應對心態,而不是驚慌失措,對未來要看清楚再決定應該怎麼走。
就我公司而言,今年年初我們開始花了很多的精力,為過冬做好準備。居家過日子要冬儲白菜,投資人也要收集“白菜”——資金過冬。從1月到8月間,我們就準備了15億美元。一些投資商也表示過擔心,但聽完我們的分析後,認為中國確實充滿很多機會,決定壓縮其他國家地區的投資規模,加大對中國的投資。
最近,我們對一系列公司追加投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我們給他們送去“白菜”和“棉衣”,這是危機下投資人應該做的。
總之,我對中國未來充滿著信心,冬天總是要過去的,接著到來的一定是春天。
很高興看到石章強先生關於企業過冬的專著即將面世,相信能給諸位一些有益的啟示。
是為序。
美國國際資料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IDG)·
中國總裁及CEO
熊曉鴿
楊文軒 出版緣起: 這個冬天不太冷
冬天不可怕,可怕的是冬天會凍倒或凍死一批又一批沒有生命力也沒有什麼抵抗力的怕冷或只習慣生活在溫暖如春的溫室環境中的企業和企業家。
冬天並不可怕,如果你有過冬的良方,或者早已適應了冬天的生活環境和氣候環境,那麼冬天只會讓你的身體更加的強壯。
企業過冬的“是”與“非”
“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IT業的冬天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華為可能是冬天。華為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更冷一些……”
這是任正非2001年2月17日刊登在華為企業內刊《管理最佳化》上的“華為的冬天”,這是中國最早的過冬理論的誕生,由此,掀起了中國企業界和學術界關於企業冬天和企業過冬的大討論!
不該來的冬天來了
然而,當華為一如既往地高歌猛進,當“巨大中華”依然騰飛於神州大地時,當中國的經濟依然每年保持著高達兩位數的增長時,當中國的企業不斷地在全球縱橫馳騁時,人們似乎忘記了冬天的存在,企業似乎忘記冬天還會到來。
於是:
當華立的汪立成2005年中喊出了華立要尋找過冬棉襖時,被企業內部的人笑之為汪老闆太小心了;
當萬科的王石2007年底丟擲拐點論,卻被同行及對手稱之為陰謀論;
當雅戈爾的李如成2008年初果斷地開始從資本市場上撤離時,還被國內外的媒體大大地批評了一通;
……
然而,冬天還是不期而至地來了!雖然似乎很多人知道了,但似乎並不願意承認這種現實!畢竟很多人的股票錢還沒有套現,很多企業的樓花錢還沒有炒完,很多資本家的資本金還沒有賺夠,很多區域的產業才剛剛開始升級,很多城市的發展才剛剛開始綠色……